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言论作为一种论说文,自然应当是庄重的、严肃的。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把文章弄得生硬呆板,令人望而生畏、生厌。相反,应力求把文章写“活”;文章写活了,感染力才会强,庄重、严肃的主題才会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写“活”小言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历来的作家、艺术家都强调写作要有感情,鲁迅说:“敢遣春温上笔端”;郭小川说:“一颗  相似文献   

2.
万晋 《青年记者》2001,(1):44-45
近年来各级党报都将言论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大批读者喜闻乐见的好言论频频见诸报端,但与此同时,仍然有部分言论块头越来越大,面孔越来越唬人,可读性却越来越差,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读者看不下去,也不愿意看,最终只能成为报纸的虚摆设。这种言论模式化的倾向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三种类型:指手划脚型。这类言论可能用意很好,立论也没毛病,但感情上却与读者拉得老远,习惯于把读者当作无知的小学生,动辄对他们进行一番教育。如某报有篇“说学习”的小杂感,几百字的文章里充斥了十几个“你应当、你必须”之类不容商量的词汇,该言论可能看起来高屋建瓴,颇有气势,但由于与读者感情上有距离,居高临下,叫人仍旧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因报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言论的分量、影响也因之而不同,这不言而喻。党报言论优势地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优势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倘忽视引导舆论、指导工作,一味迎合读者,“你愿看什么,我就写什么”,那是舍本逐末;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写不写在我,看不看在你”的消极态度,同样不能赢得读者,难以收到宣传的实效。 党报言论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宣传是一门艺术。要增强党报言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必须研究读者,服务读者,最终赢得读者。这是个业务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因而有必要从读者的角度,对提高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言论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报纸和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我登你看的组合。并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市场供求,读者在自由地购买或订阅报纸,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上下隶属、行政约束。一个报纸好看不好看,有…  相似文献   

5.
言论被誉为“报刊的旗帜”,小言论也不例外。小言论虽寥寥几百字,却小中见大,微言大义,篇幅小而内涵丰富,尤其善于针砭时弊以警醒世人,或者阐发哲理以启迪大众。新闻的体裁很多,但唯有言论最能体现各种报刊的特色和旨意。目前,《攀钢日报》的小言论栏目有“弄弄坪小议”、“大家谈”、“读者论坛”等,内容围绕生产经营、改革发展、职工思想状况等各个层面。小言论贵在小也难在小,不费心尽力,很难写出为读者所“注意”和“期待”的文字。怎样写好小言论?我体会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立意要新颖在正确的前提下,立意新颖与否,关乎言论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瑞环同志讲:“如果不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不增强新闻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是一句空话。”这就是说,新闻言论也要在入脑、入耳、入心上下功夫。怎样使新闻言论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新闻文体?依笔者体会,新闻言论要有“粘”的功能,必须着力于“情”字。新闻言论不同于报告和文件,不能把某个观点强加于人。离开了“情”的新闻言论,就没有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新闻言论的力量来自于理,而理又  相似文献   

7.
办好一张报纸,让总编头痛的是言论。前些年,似乎言论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尤其是政论文,据本报1988年举办的一次读者意向测验表明,读者不到1/3。可时来运转,去年强劲的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言论这块园地呈现一派生机,读者对政论文尤感兴趣。据最近抽查,读者面上升到1/2还多。有的言论几乎人人争阅,成了一种“热”。从我们衢州日报看,各种言论中,系列言论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所以必须围绕如何使报纸贴近读者做文章。我担任公安报社长和总编辑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探寻,认为要办好报纸,首先必须找准“三子”。这“三子”是:言论稿,到读者中寻找靶子;消息稿,到读者中征求点子;副刊稿,到读者中索取调子。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讲政治,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起码要求。但一些报刊在选词用字时却常常忽略这一点,以致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 用词不讲政治的表现多种多样,如不顾国家性质,盲目引用外来词;或老不考虑词语本身的历史背景,信手拈来就用。作者如此做,要么是为了猎奇,要么是为显示自己的所谓文采。 如某报副刊在显著位置开设一名为“众议院”的言论栏目。众所周知,“众议院”是资本主义国家两院制议会的下议院的名称。该报编辑无非是想取“众人都来参加评议”之意,但读者看了这个栏目名称难免会感到不大舒服,继而产生疑问:真的就没有别的名可取了吗?  相似文献   

10.
小言论的“五新”林维横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评论,兼有政论和杂文的特点。读者看了一篇小言论以后,往往会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感叹,或觉得有意思,而拍案叫好;或觉得没意思,而不屑一顾。这“有意思”与“没意思”,“拍案叫好”与“不屑一顾”,就在于有没有新意。新意,是...  相似文献   

11.
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打开报纸,一篇文章读后心中了无痕迹,或者虽有一点痕迹,但印象不深。这可以从多方面找原因,如主题不鲜明,新话不多,语言不美等。但有一点却常被忽略,就是在文章中不注意“形”的表现。许多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报纸言论、评论的同志,以为“形象”和“叙述”是文学的事,新闻就是直白的说明,言论更是只要论述就行。其实,在解决了消息的事实和言论的观点之后,“形”则是加深读者印象,为文章增色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闻小言论是设在报纸要闻版或广播电视要闻节目中的群众性专栏小评论,简称小评论,它兼有政论和杂文的特点。新意,是小言论的明珠。没有明珠的小言论就黯然无色,即使指导性很强,读者不愿看、不想听或接受不了,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在实践中,我以为要使小言论打得响,使读者感到有意思,就要围绕“新”字做文章,即在问题新、道理新、角度新、观念新、语言新的“五新”上动脑筋、想办法。 问题新,就是所谈的问题是新近出现的问题,所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要抓住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平时,和一些同行谈起小言论的写作,言谈之中,有人常流露出一种此乃雕虫小技,不须费大劲的看法。这真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据我的亲身体验,言论虽小,也须掏出全力才能写好。报刊上的小言论,常以“偶感”或“随笔”出现,实际上,说“偶”非偶,并不是作者在写文章时,随便或偶然凑合出来的。我自己深刻感到,要写好一篇小评论,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但有人却觉得,写小言论不过是点滴之学,尺寸之见,不是博学者的弄武之处。我认为,单凭一点浅见寡闻或寻常说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而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广览博采  相似文献   

14.
1958年谢觉哉同志在谈到报纸工作时说:“小块文章问题突出,容易看完,容易记住,人人欢迎。针号虽小,但能一针见血,报纸没有针,不易引起多数人的兴趣。”这话讲得颇有道理。我们常说,办报人心里要想着读报人。报纸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办报首先要有群众观点。一篇文章若下笔千言,言不及义,远离读者,那是很少有人看的。新闻是这样,言论也不例外。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等专栏,为何受欢迎?就因为大都刊载的是“小号针”式的言论,短小精干,明快犀利,小中  相似文献   

15.
“新”是新闻的固有特征。报纸上的小言论,往往反应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所以更离不了“新”。怎样才能把报纸上的小言论写“新”呢? 一、从抓问题上求新,就是说要提出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小言论格局虽小,却有时代的眉目。不这样,不论观点多么正确,材料多么生动,所提出问题早已解决,发表出来岂不成了“明日黄花”,有何指导性!小言论要尽可能抓住那些刚刚露出  相似文献   

16.
一张企业报既要经常告诉读者某时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向读者阐明其观点,告诉他们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毛主席曾特别强调:“精心写作言论是报纸的重要任务。”然而,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报中言论寥若晨星,在发表的言  相似文献   

17.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历来为报人所看重。然而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提到言论,似乎就是耳提面命“教训人”和纸上谈兵“教育人”的代名词,不看也罢。其实这并不怪读者,翻开报纸就不难发现,有的言论是对政策法规加以呆板皮相的释读,有的言论是对国内外大事进行“空对空”式的鼓噪,有的是对一些新名词新概念不着边际的炒作,有的是拿鸡毛蒜皮的琐事给定期的栏目凑数……从大尺度范围考察,目前除少部分权威性报纸外,言论表现出的生硬、浮躁甚至俗气,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难道只有无奈吗?仅就晚报言论而言,能否也能像晚报一样走进家庭、融入万家灯火?即便“登堂入室”了,能否做到“点点滴滴上心头”?这里从《扬子晚报》的三组作品来谈谈晚报的言论特色。  相似文献   

18.
怎样写好“小言论”,方法是很多的,但有一条至关重要的是,在“立论”的时候,应讲一点儿“逆向思维”的技巧,这样议论的事,才有独到之处,从而给人留下一种“新颖”之感。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言论写作的一点儿经验,并举一些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为例,谈谈个人浅见:一是做到“标新立异”。所谓“标新立异”,就是讲写文章和别人不一样。众所周知,一篇言论是否吸引读者,主要是看其论点是否“新颖”,如果都是众口一词,就显得“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做到“陈言务去,意必己出”,才能产生出标新立异的效果。如前一段时间,在舆论对“市长…  相似文献   

19.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在当今新闻评论园地里,盛开着一株惹人喜爱的奇葩──专栏小言论。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小言论专栏与读者见面,紧接着各地报纸相继开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小言论专栏,并已成为这些报纸的“拳头产品”。这些小言论虽不是杂文,却有着浓郁的杂文味,仔细品品它的杂文味对我们提高小言论的质量大有好处。杂文味之一:笔墨精粹画形象小言论在引用事实由头或介绍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要描写人物的形象。不过,由于篇幅所限,它只能勾勒一个比较概括的形象,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能入木三分,画出…  相似文献   

20.
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版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10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