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社会现实日复一日的描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形成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张林  许寒添 《现代传播》2023,(2):97-103
运用范式相关理论研究光环境艺术的发展演变,是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光环境艺术范式主要有四种:以环境亮化与照明为目的的功能范式;以环境美化和构建视觉重点为目的景观范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媒介范式;以建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打造虚实共构空间为目的的后人文范式。对四种范式演变的界定与分析,可为我国光环境艺术实践创新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导引,为本学科建设厘清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斌 《当代传播》2006,(3):70-72
西方一些国家首先于上个世纪提出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关注和启动阶段。本文在梳理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情况、对照国外媒介教育模式与成功必备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相关教育的前景进行评析,探讨媒介教育的建构理念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媒介教育模式,指出媒介教育应该注意本土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欣  项国雄 《新闻界》2005,(6):75-76,101
华东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别对上海和河北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进行了凋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接触媒介基本都是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在主流媒体中,除广播、报纸外,电视和杂志的接触率有明显下降;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新宠。本文以此为参考,分析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进而探求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不良影响,并就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守候媒介批评郝建(北京电影学院)媒介批评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最为重要。一是对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媒介中那面广量大、复杂纷繁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或强化,或解毒,或鼓掌献花,或喝一声倒彩。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后,...  相似文献   

6.
刘春侠 《东南传播》2013,(9):122-123
拟态环境是由大众媒介制造的信息环境。作为媒介传播产品信息的主要手段,广告营造了一种拟态消费环境。在广告中拟态环境的建构与消费心理有密切关系,消费者自我概念中现实自我的需求和理想自我的实现都是拟态环境建构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广告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韩瑞霞 《新闻大学》2023,(3):90-103+122-123
本文以全球公众“上海文化”评价数据为基础,从文化刻板印象理论、媒介竞争理论与意见市场理论出发,通过回归和调节作用分析发现:(1)文化刻板印象是城市形象传播必须面对的既定前提;(2)影响城市评价意见分化的主要力量是互联网,而非社交媒体。(3)从媒介介质角度出发,高程度文字和图片接触反而会降低高互联网使用人群的评价,中国社交媒体高使用人群中的高文字接触者的评价反而不高。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最正统的回答是W·施拉姆总结了H·拉斯韦尔和C·赖特的研究结果而形成的"四功能说",即:(1)监视环境;(2)使社会各不同部分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受众①。简单地说,是"新闻"、"宣传"、"教育"和"娱乐"这四大功能。这一说法有个严重的缺陷,它只讲到正功能而没有指出大众传播的负功能。事实上,大众传播既能监视环境又能歪曲环境,既能整合社会又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如文革中的"两报一刊"),既能教育人又能造出一批庸人,既能娱乐人又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达到媒介素养内涵所提出的包括传者在内的全民化教育的要求,而其研究对于反对低俗化、构建媒介和谐、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以及受众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从第5期开始,特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陆续刊发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本期刊发三篇,分别是《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3)
以数字交往论(DAT)重访传播学的关键词“媒介化”“中介性”,有助于厘清交往的演化本质,及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观念:(1)中介性的意义是建构社会形态;媒介化的意义是演化社会基因;数字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是同步的。(2)媒介-社会建构的整体化过程,是从“无机”到“有机”再走向“同一”的过程;媒介与社会处在“共同演化”之中,数字社会的本质、路径和前景,都是共同演化,而非媒介化。(3)理想的交往性,是“万类交往、互利共生”;共同演化应遵循自由平等、相互调谐的生态原则,避免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数字文明。  相似文献   

14.
范红 《新闻爱好者》2012,(24):11-13
媒介语言是媒体向受众呈现社会现象与传达社会文化意义的载体,是媒介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探讨媒介语言的建构,以及不同建构方式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媒介语言的建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符号学,以及编码和解码,是媒介语言建构的重要方式。由于媒介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新闻媒介工作者应该学习和掌握媒介语言建构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更为有效地向受众展现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5.
林美珊 《报刊之友》2012,(11):58-59
大众媒介如何建构吸毒议题,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吸毒的认知和行为以及吸毒者在受众脑海中的形象建构,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关注我国大众媒介,探讨媒介在对吸毒(药物滥用)问题进行呈现时,出现的一些构建偏差。  相似文献   

16.
早期音乐音响记忆载体的保存、保护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素华 《中国档案》2006,(11):56-57
早期音乐音响记忆载体,是指19世纪录音技术发明以后,对音乐音响的记录和存储,并以某种媒介的形式保存下来。在中国,有清末或民国时期的老唱片,有20世纪上半叶的磁质(钢丝)录音带,有各种规格的用于唱机的胶质唱片,以及至今仍有少量流行的各种盒式录音磁带等。关于这些早期音乐音响记忆载体的保存和保护问题,已经引起我国音乐图书和档案管理界人士的注意,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天津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等单位的图书馆或音像档案馆,都在不同的层次予以立项,准备将早期音乐音响的保存和保护问题纳入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17.
邱昊 《东南传播》2012,(1):104-105
高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媒介素养教育的传统模式必须被纳入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吸纳、转换等方式,形成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在持续的文化和社会建构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将公民意识的培育融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在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以一种现代性的姿态实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传承、延续和"再造"。  相似文献   

18.
《现代声像档案》2007,9(6):42-42
在使用和保养家用摄像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使用摄像机肘不应把镜头长期对准发光源,并避免长时间固定拍摄某一景物。 (2)摄像机与其他电视设备连接时,必须切断所有电源。  相似文献   

19.
认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的历史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传播研究的历史上,“媒介权力”(mediapower)是各种问题产生的核心。虽然研究者尚未有意识将一些重要理论整合成关于“媒介权力”的学说体系,但是他们为建构理论而设定的研究方向、认识对象和问题意识,都趋向于“媒介权力”这一思想的核心点。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从西方“媒介权力”研究的主要历史断面上,观看传播研究的思想内核及建立在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批判/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探讨我们可以借鉴的,可称之为方法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庞宇 《今传媒》2016,(10):38-41
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领导者媒介形象是公共产品的媒介输出形式,是公共性和符号化的象征。新兴媒体在公众对领导者形象刻板成见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领导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影响着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的塑造需要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基础上,把握受众心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建构基于真实事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