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互联网孕育了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成长,粉丝文化因其覆盖范围广泛、群体实践形态各异、对形塑青年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渗透和引导成为题中之义.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以"嵌入"代替"收编",发挥偶像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粉丝群体的行为特点,采取不同嵌入路径,即"加冕-挪用"路径和"钳制-妥协"路径,并分别以王俊凯探访最高检和"227大团结事件"为例进行结构和过程说明.  相似文献   

2.
"参与"的语境是"参与式文化",指公众利用网络或是其他媒介手段参与文化的创造、分享和传播,博物馆受其影响出现了"参与式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Nina Simon)的《参与式博物馆》是介绍这一趋势的著作,阐述了博物馆"参与"的建构,列举了"参与"的四种实践,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参与式项目,梳理了参与式文化与参与式博物馆、Web 2.0与博物馆2.0、网民活跃度与观众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理论来源。本文是该书的译者序。  相似文献   

3.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随着短视频新媒介的出现,土味文化得以被催生。土味文化是近两年在网络上迅速兴起的青年亚文化,它由乡镇青年和都市青年共同构建,一方面,它是乡镇青年的抗争式表演和虚假的阶层想象;另一方面,它缔造了都市青年的审丑狂欢,也影射着他们的逃避心态。作为一种亚文化,它难逃被资本和主流话语收编的命运,却也揭露出中国青年所处的某种集体困境。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建华 《青年记者》2016,(17):23-24
网络赋予青年从主导文化、父辈文化、传统文化约束中挣脱出来的能力,却又导致其社会身份归属的缺失与主体性价值的消泯.对青年的价值期待是主导价值理念的核心叙事动机,重构网络空间中青年的主体地位与身份认同,是将青年亚文化收编到核心价值观规制之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楚珺 《今传媒》2016,(11):39-40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视角,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从这一"商业化收编"的案例中,对青年社群在新媒体时代下消费主体性表达缺失进行批判.笔者认为,青年亚文化在被大众文化收编之后并没有失去抵抗意义,仍然进行着充满"大众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反收编"活动,由此,笔者尝试对青年社群消费主体性的建构提出设想:青年本应拥有自己理性的选择权,而不应该在媒体诱惑和传统权威强压下"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自拍遭遇网络,无数个体的影像在网络上被展现,创造着"网络自拍亚文化",承载着网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一种新的表达和沟通方式。网络自拍文化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发展,草根对抗精英,女性主义对抗传统男性主流文化,网络自拍文化解构主流文化,还是被主流文化所收编?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解读网络自拍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剖析其中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抗,展望网络自拍文化的前景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打工人"一词如今被广泛应用在社交媒体讨论之中,一句"早安,打工人",背后不仅承载着普通人的无奈与自我嘲讽,更隐含了深层的社会转型与阶层固化的现实."打工人"话语体系的演变,是一种参与式文化之下的全民话语生产实践,网民、官方话语、商业话语共同参与了该话语体系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0.
沙晓羽  王艺璇  全会 《传媒》2023,(10):45-47
在媒体融合和话语转型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Vlog进行新闻报道。本文从文化收编、话语去蔽、意义返魅等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出发,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进行深度剖析,探究主流媒体话语创新的理论逻辑,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个案。  相似文献   

11.
牛慧慧 《视听》2022,(5):77-79
作为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能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应该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向青年观众传播,并使青年观众接受,是一个长期被探讨的命题.《觉醒年代》在青年性叙事策略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突破与创新.群像式人物塑造和立体化表达历史人物,让青年观众走近历史、贴近伟人,感受波澜壮阔时代中的命运跌宕;与时代对话和与人物共鸣,让青年观众在共情和...  相似文献   

12.
"于丹现象"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看,于丹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热捧,与其说是于丹的成功,不如说是电视霸权的胜利。"于丹现象"是电视对传统文化资源、印刷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收编"。  相似文献   

13.
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认为被收编是亚文化难以抗拒的命运,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收编方式主要是意识形态收编和商品收编。微博是web2.0时代的代表性新媒体,它既为腐女亚文化风格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机制,也加速了其被商业收编的过程,并使这个过程烙上微博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虚拟社会不断浸入人们的娱乐消遣生活.本文深入探讨了虚拟偶像完美形象、与受众"零"距离等特点.Z世代出生于互联网时代,长期接触互联网媒介的他们天生具有有一定的孤独感,为了丰富精神世界Z世代有着对虚拟偶像崇拜.再加之资本推动以及主流文化收编.虚拟偶像不断走红.但在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快速文化消费、虚拟形象崩...  相似文献   

15.
《图书情报知识》2020,(1):115-127
在信息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阅读仍然是大家的一项共同行为。作为年关盘点,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们陆续揭晓了"年度阅读推荐榜",众多出版社、书店、图书评论网站以及知识付费平台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年度好书",以此彰显和传达自身的阅读立场、阅读维度和阅读主张。《三联生活周刊》从2015年开始,连续推出"夏日阅读"系列,从自然、食物、行旅、侦探小说、书信等话题展开,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个入口",共同分享阅读带来的生命体验。历经了跨年的策划准备,"阅读中的青年学者——2019年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阅读书单"在新年第一期与大家见面了。本领域20余位青年学者以阅读人的身份给我们开出了一份极具"私货"价值的书单,它不仅反映出学科领域内青年学者们的阅读状态和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他们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共同追求。希望这份书单能够成为专业研究与社会关照相结合的阅读文化的倡导,并引领学术与文化潮流之间的相互触达。或许你本身就迷恋阅读,或者你正在被感染。此刻,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相似文献   

16.
郑冬晓 《新闻界》2013,(14):47-50
在中庸辩证思维框架下审视中国电影六十余年的发展,其问题症结在于"失中"。中庸之道作为中正致和、全面辩证的理论,为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启示。文化、价值观的执中与主体观众的普遍认同共同构成了主流电影质的规定性。"中道而行、融通致和"既是中庸思想的精髓要义,也是对创作主体德与智的要求,更是主流电影在文化立场、价值观诉求以及艺术品格方面应秉持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嘻哈是从属于青年亚文化的一种音乐形式,当今流行文化产业的快速变现与网络媒体的现象级产品营销机制为嘻哈音乐人"被收编"创造了绝佳条件。本文通过对比嘻哈歌手GAI的个人形象、音乐创作与现场演出方式在《中国有嘻哈》节目播出前后的差异,发现其正在以一种迎合收编的姿态面对大众文化,且流行文化产业对于嘻哈音乐的驯化已经改变了其原有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8.
CP现象在当下网络文艺中层出不穷,与互联网逻辑深度融合、密切挂钩,甚至被商业收编为一种营销策略,它的火热折射出浪漫题材、情感性文本对于观众的永恒吸引力.CP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文本,它从创作到接受都深受浪漫小说影响;嗑CP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行为,它体现了读者中心的文本观,并且抒发了当代观众对真、善、美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万物皆可嗑"的时代,大众进行想象性拼贴以服务自我.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角色多元化,传播权力全民化,大众可想象可解读的空间增多,不同社群的参与欲望也随之增强.在此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多了一层中介的意涵,粉丝成为积极的受众、文化的主动生产者.传播文本在构建与扩散中,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性文化符号,越轨性与独立性逐渐淡化,"嗑文化"进而被"招安"进主流文化的麾下,在抗衡与收编之中,不断反省自身,实现身份革新.  相似文献   

20.
所谓“鬼畜”,指的是一种剪辑率和声画同步率极高的视频形式,以达到一种洗脑或爆笑的效果.鬼畜是对传统视频的颠覆,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属于网络青年亚文化.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鬼畜亚文化迷群的鬼畜文本生产行为与动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鬼畜迷群文本生产的动机是自我价值实现、社交满足及情感的宣泄.鬼畜迷群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更独立,相较其他亚文化显得更为专业、狭窄,迷群内部的认同感更高,因此以社交与自我认同建构的生产、消费导向更为明确.鬼畜文化展现出具有弱化抵抗、多元发展自身文化和偏重娱乐化的特质,符合后亚文化的典型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鬼畜文化”已经被彻底收编,目前它正处于一个略微尴尬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