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还是种种其它原因,由我写这篇东西都是极不合适的。不仅仅因为李仁臣同志是我们的老总(我们大家都习惯称他老李而不叫官衔李总,这应该算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也不仅仅因为老李是我复旦的学长(比我高了许多届),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与人生经历都比  相似文献   

2.
钱小柏、雷群明同志编写了《韬奋与出版》,将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原稿寄给我,请我写篇序。我从三十年代起就是《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出版物的经常的、热心的读者,对韬奋同志从来都是敬佩的,但可惜一直没有认识他的机会,和他没有个人接触,对他了解不多,请我写序本来是并不合适的。但我通读全部书稿之后,感想甚多,不能已于言,很愿意笔之于书,至于这  相似文献   

3.
邬和镒 《图书馆论坛》2006,26(6):299-303
《图书馆论坛》编辑部的同志约我写“从业抒怀”,我因为年老体衰,时不时还有病痛,还是抓紧动笔。慢慢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有人问,你从事评论工作多年,哪一种式样的言论难写?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社论难写!”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个说法有些言不由衷,因为许多人认为,社论好像没什么奥妙:文字直白,道理朴素,一看就懂,并无妙趣。当然,这些同志包括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试写过之后,多半能体会到“社论难写”不是虚言。  相似文献   

5.
我同徐文武同志至今没有见过面。除了1984年有一次书信接触外,七八年间也再没有联系。年老记忆力衰退,当1991年冬他又写信给我时,说实话我连这个姓名都有些模糊了。但是当我看到他在信中提出,要我为他的剧作选集写一篇序时,我经过思考,并阅读了他随后寄给我的剧本,我还是高兴地同意了。因为我觉得还是有些意见可说。 1984年9月,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把我国的戏剧艺术提到更高的水平》的长文,对建国以来的戏剧工作做了一番回顾,用以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从事电视新闻的同行中,有些同志主张以解说词为主或实际把解说词摆在主要地位。比如,有的同志处理电视新闻的工作方法是,不管镜头的组接和节奏的要求,而是先把解说词写好,然后按解说词的长度去编辑画面;有的同志主张,要以文字稿为主,画面相应配合文字,文字一完,画面随之结束;甚至有的领导同志在审查电视新闻时,只审解说稿,不审画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一是电视是一种新兴的事业,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自四面  相似文献   

7.
从“神实主义”说起 第一次听说《炸裂志》,还是在2011年,我对阎连科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四书》(这部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内地出版,但有繁体字版)之后的新作。阎老师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而且这本书是完全按照“神实主义”观念而写的。对于这个观念,我更不陌生,  相似文献   

8.
国内的理论界近年来有一种争论,那就是电视首先应当是语言的艺术还是画面的艺术?我们暂且不管这一争论的结果如何,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这一争论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语言对电视艺术的重要性不可轻估。电视解说词的写作,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夫,但不能将解说词写成文章,解说词写作与文章写作有很多不同,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为看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胡真先生     
周实 《出版史料》2012,(1):99-100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要为他写一点文字,不是因为他是领导,而是因为编《书屋》时常常接到他的电话,表达他读《书屋》的看法(有的时候甚至是写信放到我的信箱),虽然他的那些看法并非是我能同意的‘(我认为他有点左,思想也是比较旧),虽然那个时候的他已是一个退休很久早已不在位的局长。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11.
最近接到穆虹电话,要我写郭汉江。想想我与郭总已经有不少日子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他的近况。但我还是愿意写他,因为在我认识的报社掌门人当中,他确实有点另类了,值得写。说郭汉江另类,是因为他到报社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传媒圈或者广告圈,甚至也不是宣传工作出身,一步迈进来就当主管经营的副总编,随后又成为商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这在中国报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似乎有点传奇,但正是郭汉江的传奇造就了重庆商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老树 老叶     
叶耕林同志辞世已有四载,我之所以没有忘记他,因为他是一个像档案一样朴实无华,像档案一样真实可信,像档案一样值得我在心里永久保存的档案人,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印象中他是一写歌的,作词作曲都能玩儿。 印象中他的歌还是好听的,词也写得不错,《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什么的,挺单纯的好歌。 曾经,也就是在听到他这些歌的当时,因为曲风的相似性和他在歌词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当我准备要下笔写一写李军的时候,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我们不仅是同事,还是兄弟,亲得不能再亲,正因为如此,要找他的闪光点,就有点像左手摸到右手,莫感觉。如何找到一个痛点,来点燃我的思绪,用怎样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李军的故事,真有点感觉力不从心,只能把我看到的、体会和感受到的表达出来。我在达州市档案局工作快五年了,但认识和了解李军还是在三年前。那是2013年末,因为我们编研  相似文献   

15.
夏振坤 《新闻前哨》2005,(12):77-77
德华同志的文集《阴错阳差集》就要出版了,可喜可贺。他约我在前面写几句话,我感到很高兴。 我比德华同志年长十岁。但我们是老朋友,老同事。我们相识很早,更是多年相知。主要是我们都是学习和研究经济的,他的主攻方向是国民经济计划,我的主攻方向是农业经济学,而且他的导师中有些还是我多年的学友,如刘国光、董辅礽教授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又长期在德华同志分管的理论研究领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从1984年春上调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担任副院长,以后又相继担任党组书记兼院长、院长,德华同志都信任我、尊重我、支持我,  相似文献   

16.
浩然出书慰亡灵·孟皋卿·今年春节,借拜年的吉日,我有幸见到了浩然同志。问候之后,池送我由他主编的《北京文学》1996年第二期,我一翻目录,离地看到浩然同志写的一篇文章《用灵魂和生命镌刻的碑石》,它像磁铁吸住了我的视线,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回家后,我又读...  相似文献   

17.
说说樊启林     
樊启林写稿子的故事我知之不多。因为在我于《中国空军》杂志任职,对成千上万字的稿件有生杀大权时,他从未找过我。真正认识他是他这次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作品结集出版,我读了他那篇饱蘸心泪写成的“后记”之后,才大为惊讶: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他居然写出那么多我早就读过却没有注意是他写的作品。樊启林是我最为欣赏的那种“有水平写出来、有本事打出去”的人,这是一个称职与成熟的新闻记者必具的素质和标志。我翻着樊启林长达20万字的自选集,心儿便随着他去了海岛,去了高山,去了边防,去了那一个个…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听说黄远生是我国一个以记者为职业而享有盛名的人,曾写过一部我国较早的新闻通讯文集,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曾受过邹韬奋等许多著名报人和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天才记者。但我对他的情况知道得很少,非常想知道他的详细情况,请能介绍介绍,以满足我对我国新闻前辈的了解。宋继文宋继文同志:黄远生在中国新闻史上,的确是负有盛名的记  相似文献   

19.
有些初学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如何写新闻报道?”若要回答,可谓一言难尽。因为不论写新闻报道,还是写文艺作品,正如我国金代著名学者王若虚所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由此,不禁使我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他在回答如何制作杰出的雕像时说:“砍  相似文献   

20.
因为太了解,因为太熟悉,因为是兄弟,因为他的优点和缺点都一览无余……本来这个栏目的主笔是穆虹老师钦点我来写赵船长的,我也对他进行过较深入的采访,从去年秋天到春节,稿子倒是写完了,也三易其稿,但仍觉得不满意,所以,就不敢拿出来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