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安,中国大西北的门户,一条“丝绸之路”穿越大漠和高山,将遥远的西域风情源源不断地传人古长安,平坦的三百里秦川就成了各种化尽展风采的大舞台,中西明在这里上演并迅速交融,市井饮食也深受熏染,形成了浓郁的西北地方风情。  相似文献   

2.
早期敦煌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联接着东西交往的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中西交通的枢纽。  相似文献   

3.
张国藩 《档案》2013,(5):44-49
一、缘起甘肃犹一柄如意,横亘于祖国版图中心,自古为中西交通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东段横贯全境,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分别起于陇东、陇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地处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交通又十分不便,山峦叠嶂,沟谷纵横,修桥筑路成为历代王朝和地方官府的一大要务,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交通建设。同时,地方官府也鼓励民间富商大户捐资修路。为彰显功德,工程告竣后大都要立碑纪念,以昭示后人。这一优良传统自汉迄今经久不衰,成为甘肃特有的交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也立足新媒体背景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概况,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创新传播的不足,同时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其创新传播策略,从政策完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5.
一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如今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构想正揭开面纱,“有了迄今以来最清晰的呈现。”而从战略上看,中国需要建设更开放式的“新丝绸之路”,以减轻其他国家在地缘政治上担忧。  相似文献   

6.
石云涛先生的《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一书是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史哲学术文丛"之一种,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书中探讨三至六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中西交通的发展,以中西方传世文献为中心,吸收百余年来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陆、海两条丝路的盛衰变迁,沿途各个国家和地区、各民族,及其政治背景、城市兴废、自然环境和商贸往来等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了综合性论述和全方位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时期丝路研究的薄弱局面。我认为这是一本颇具特色的丝路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7.
在文艺复兴“启蒙”(enlightened)了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世纪”一直被视为“黑暗”的渊薮。在这个神权一统天下的“愚昧”时代中,人们很难想象其中会有什么积极的东西,也无法想象中世纪的人在理智上究竟有什么贡献一一而中世纪绝大部分时间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按照基督教教义进行统治,似乎更谈不上什么政治理论了。对“中世纪”这个漫长而黑暗的时代进行任何方面的研究,都意味着是一种冒险。  相似文献   

8.
已创办12年的中国交通报首届“十佳”记者评选活动最近在大连市揭晓,新疆记者站主任记者凌愉当选为“十佳”记者。 凌愉1986年开始担任中国交通报新疆记者站专职记者,(?)用大量的文字报道及新闻摄影作品,多方面反映新疆交通路事业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复活的丝绸之路》《帕米尔之路》《雪山上本来没有路》等作品,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 ,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 ,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 ,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 ,相互滋润 ,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效果分析等 ,试图澄示华夏文明沿着丝绸古路传播的图景 ,并进一步证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 ,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 (现代文明 )中将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0.
王霞 《青年记者》2016,(9):95-96
丝绸之路在中国媒介中的呈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社会内涵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关.本文对1949年以来以人民日报为主的国内媒体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社会语境下丝绸之路所蕴含的意义是持续变迁的. 新中国外交与作为文化记忆的丝绸之路 1.新中国外交背景之下的丝绸之路.新中国建立之初,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与亚非国家在外交上可以找到的“共同点”之一,新中国外交成为当时媒介呈现丝绸之路的社会语境.毛泽东曾经用“中间地带”来概括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位置.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即“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有两重属性,只有“中间地带”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扩张,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丝绸之路”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5,(1X):16-16
“图书漂流”最早起源于西方,方法类似于中世纪的“漂流瓶”。读一本好书,到网站上发表言论,说出心得,并在书上做出标记,把书放出去,如送给朋友、“遗忘”在咖啡馆或超市的长椅上,让别人去分享自己的图书,交流彼此的感受,让世界变成一个大图书馆。  相似文献   

13.
赵倩齐迹 《中国出版》2022,(S1):100-104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历史上的敦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连接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我们智慧的祖先将这些多元的文化融会贯通,经过精雕细琢,在峭壁上镌凿出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石窟艺术。  相似文献   

14.
王娜 《大观周刊》2011,(22):116-117
中世纪时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科学和哲学上的“黑暗时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近代实验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鲜明对比中大多数人都走向了一个极端.完全忽视了中世纪对近代实验科学的准备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世纪对近代实验科学的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文物展”是国际博物馆界受关注的展览。近年来,丝绸之路文物展多次在亚、美、欧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适应了世界范围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丝绸之路文物展”仍会受到重视,地域会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楼兰之名,非常响亮。楼兰曾是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前126年张骞凿空归来,向汉武帝的奏书上说: “楼兰,姑师邑有城廓,临盐泽。”盐泽即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之罗布泊,楼兰古城就是楼兰王国的王都。地处中两交通之要冲,“丝绸之路”的咽喉,是我国封建王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学科建制和一种研究范式,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中西跨文明对话一直缺乏相应的理论地基。当代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一是探索了一种绕道中国而思的方法论策略,二是提出了一种居间哲学。“之间”不是实体,不是对象,它比实体和对象更本源。因此,居间哲学的确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是,在“之间”之中、之前、之上、之外,还有一个更本源性的层面,那就是“关系”。居间哲学如要获得彻底的本源性,就必然要演化为关系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发现了“关系的同一性”,从而超越了“同一/差异”“内部/外部”的逻辑悖论,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和中西跨文明对话提供了真正的合法性理据。  相似文献   

18.
吴敏 《传媒》2017,(9):31-32
2016年7月26日,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并指出中国愿同沿线国家一道,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欧华联合时报》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受邀出席此次盛会,会议期间,还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接见合影,并参加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他们真是谜一样的“楼兰遗民”吗?  相似文献   

20.
陈华健 《今传媒》2024,(2):87-90
中国和伊朗作为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两个重要文明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这一纽带展开了紧密联系,推动了双方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本文回顾了中伊双方通过“丝绸之路”这一纽带所创造的文化交流史,指出这一历史既有利于持续深化两国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又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作出新的积极贡献;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伊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更加良性发展的中伊文化交流模式及其相关策略,旨在树立“一带一路”友好合作的典范,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合作与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