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索引     
王治来 《中国索引》2008,6(2):62-63
出版社约我写一本中亚史,交稿后,又要我编一中英文对照的索引。开始时我觉得费事,但进一步想来,又觉得应该。便认真地来做这件事。 索引,应当说是用来检索书的内容的一种先进的方法。有了索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任何我们想找的东西。索引这个词,英文为Index,所以,过去哈佛燕京学社将其译作“引得”,这个译法不错。  相似文献   

2.
艺术欣赏有这样一种境界;“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脂砚斋批《红楼梦》)我的感觉是这样:有时读到一本好书,看到一幅好画,或其它种类的艺术作品往往只觉得它们好,但怎么个好法,一时又说不明白.今年元旦过后,我在《河南日报》上读到现场新闻《记者“考市长”》时,又一次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3.
我们图书馆订了近30种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杂志。但我个人又选择订阅了《图书馆杂志》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两种。为什么我自己还要化钱订《图书馆杂志》呢?因为通过阅读和比较,觉得《图书馆杂志》有很大的吸引力,应放在身边经常翻阅。这份杂志可读性、可用性都较强,其吸引力在于它具有  相似文献   

4.
一直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为梦想家而设的。在我这4年的记者生涯中,有时会触摸到另一种人生。我曾躲在余山观象台上彻夜等待着流星雨,曾在“远望3号”船上采访航天飞船的发射,曾屏住呼吸看一滴滴药水注入干瘪古尸内,这些经历让我觉得天地如此之大。近日,我又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一起,进入了辽西化石挖掘现场。不入龙潭,焉得化石从北京到辽西,坐了整整12小时  相似文献   

5.
有人重视写作,认为只要有一支生花妙笔,就能写出精彩的报道来;有人则注重采访,认为七分靠采,三分靠写。对第一种见解我不敢苟同;第二种,觉得它是对的,但似乎又不尽然,尚缺少点什么。于是,我想起了报  相似文献   

6.
在银行门口,遇到一个人,总觉得面熟。我在银行里存好了几百元钱,乐滋滋地出来,又看到他靠在一辆丰田车上抽烟,我还是觉得他面熟。  相似文献   

7.
廖亮  满方 《视听界》2004,(2):18-19
访者:以前你一直是做文艺类节目的,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活泼的,但这次的《环球新闻站》应该说还是比较严肃的, 你在主持风格上是有一个很大转变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比较关键的,或者说你自己付出努力最多的是在什么地方? 袁鸣:我觉得读书两年是最有帮助的,因为我读的就是这个专业,国际关系。为什么大家总觉得文艺节目主持人和新闻节目主持人完全是由两种材料造成?其实我觉得一个真正好的主持人,总是能够把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跟节目结合在一起,但结合得好与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好的主持人应该是有这种能力的。至于我自己,刚开始做谈话节目,然后做综艺,因为我年轻,当时从形象、状态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然后我再做像《飞越太平洋》这样的专题节目,1999年离开电视台  相似文献   

8.
还是去年年末的一天,弟弟从他的手机新闻里看到一些像文学情节一样离奇荒诞的真事,颇为感慨当今社会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听完觉得就是一篇完整的好文章,鼓励他写出来。他笑笑说,你挖苦我吧?看看鼓励无效,又觉得两人交流碰撞出来的感想值得记下来,正好年初的电台新闻里,又报道了一例类似的好心人行善事被告上法庭的新案例,颇感愤慨,更觉得悲哀,遂促成此文。  相似文献   

9.
彭扬(“80后”写手、北京电影学院学生): 如果说“80后”的提出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时态的话,我可能属于这个时间段,但我并不属于这个群体。我关注的是我的作品,对概念、定位之类的事情关注比较少。我觉得过大的名利会给我带来一种消损。  相似文献   

10.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就要问世了。在该书编纂过程中,编者要我为该书的出版写几句话,我觉得责无旁贷,便应允了。未动笔时,我觉得充实;及至动笔,却有些茫然:我应该说些什么,又该从何谈起呢?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是一套  相似文献   

11.
蔡淑莹 《大观周刊》2006,(18):I0034-I0034
“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我希望自己是只美丽的蝴蝶,但又觉得有一朵花的芬芳就可以了……直到有一天,来到舍得茶庄我才顿悟:人生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结果,我可以做的就是在给予和得到之间寻求一种心安理得。  相似文献   

12.
40岁之前就是觉得什么都可以玩嘛,一直以来做一种姿势,有时候按北京话来说"我就成心",但后来我觉得不能再玩了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十四集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让刚刚受到抗洪精神鼓舞的中国人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求生存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精神。 电视剧在北京首映的那天,我遇见剧中饰演女主角盼水的傅冲,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拍摄此剧的感受。“我本来对拍摄农村剧没有兴趣,因为我长得比较洋气,有人说我比较适合拍摄城市戏。但当我看到剧本后,我觉得此剧非拍不可,我深深被当年开山引水的前辈们的精神打动了!同时也因为有人说我不适合演农村戏,我非要演一部给他们  相似文献   

14.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语言的巧妙运用》一文中,谈到了写作散文时重视语言巧妙运用的问题,之后我又读了一些作家的散文,觉得还应作点补充。同样一种景象,同样一种思想,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就有不同的表述,除了构思谋篇、情调的高昂与低沉、抒情成分的浓与淡等等之外,就是语言的运用好与不好、巧妙与不巧妙的问题了。而且语言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要创造的艺术境界能不能完美地创造出来,抒情能不能抒得充分饱满,又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1987年,我毕业分配到汝阳县第一职高不久,仍然从同行那里见到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爱好新闻写作但初学不摸门路的我立刻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特别实用.此后我连续7年自费订阅《新闻爱好者》.为了便于查阅,我又把1988年到1992年  相似文献   

17.
年届花甲,没想到又获了这个奖. 作为一个出版人,能与尊敬的韬奋先生挂上钩,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当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时,我曾经有过这种奢望,但不幸名落孙山.原来以为无缘此奖了,这届评选又开始申报时,孙董事长说,非百义莫属,我就惴惴地又填了表.结果在我要离开工作岗位时,用一句时髦的话,幸运撞了我的腰. 虽然说人老了,但还是爱听人表扬.特别是有人说获奖是给我的出版生涯做了个总结,画了个句号,我更是觉得像中了头彩.  相似文献   

18.
一位初学写作的同志问我,象我这样无名小辈写的稿,给人家寄去,人家看不看呢?我听了先是觉得好笑,想想却又觉得沉甸甸的。说实话,我也是有过这样担忧的。通讯员写稿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写一篇稿子,有的要花费五六天的业余时间,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有的写批评稿,受到了残酷地打击;有的抱病写稿。当他把稿子寄走的时候,作者的心也随之一块飞去了。当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稿子在报上登出后,却又变  相似文献   

19.
年关岁尾,又遇上重大工程项目的报道,又想起甘远志,又要顺手给他打电话,但那个号码永远打不通了,我只能一声叹息.一个39岁的记者走了,我们再也等不到他的稿件,再也看不到他憨厚的微笑了.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现实.每次回忆,那种沉重,都让我无法释怀.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三昧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