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刘峰 《编辑之友》2016,(8):19-22
对于出版机构来说,IP化经营从理念到系统性、可行性的策略与方式还需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验.由于面向场景的融合能够引导出版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提升IP在融合生态中的影响力,所以这是Ip化经营的可行思路.文章在分析以IP为核心推进场景融合的内在逻辑后,认为可从强化场景思维应用、社群运营、打造“场景力”、提升IP内容与受众连接的契合程度、介入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深化对IP化经营策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加快融合发展的今天,文艺出版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IP化经营,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文艺出版社存在的IP化经营现状,指出应当从转变思维、完善版权管理、培养专业版权管理人才以及做好IP版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文艺出版社IP化经营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数字出版游戏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数字出版机构通过游戏化增加产品竞争优势.文章对目前融媒体背景下数字出版游戏化在媒介、文本与传播方面的发展表征进行阐述,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最后基于游戏四大特征在策划、技术、交互与社交方面提出有益于数字出版游戏化的实现策略,以促使数字出版行业在融合发展环境中提升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在技术带来的媒体融合和疫情带来的“宅经济”社会背景下,漫画出版领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本研究以漫画出版物为研究对象,以超媒介叙事理论为框架建构漫画出版物“元叙事—叙事碎片分割—跨媒介呈现—受众圈层化—内容再创作”的IP化路径,提出在粉丝共创、媒介融合、技术整合、内容提升及主体协同等方面的漫画出版物IP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出版和复合经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许多出版机构延展产业链的重要路径.出版机构依托优质出版资源,向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有声读物、影视等领域拓展,效益逐步显现,实现了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文章在深刻理解出版本质、遵循行业规律的前提下,解析出版机构复合经营的发展动机,结合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复合发展路径,探讨出版机构的复合经营战略布局,以期为出版机构复合经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中的法制建设问题被长期忽略,而建立一体化的出版法制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当前出版产业实践中存在的“版权”二元化和“出版权”二元化问题切入,结合对二元化现象的成因、合理性及其对出版融合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深入剖析,围绕观念、制度和经营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对我国政府和业界如何推动出版法制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供给侧结构优化,通过梳理出版与文旅的高匹配度和高关联性,提出出版为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为,出版参与文旅融合发展将加速文旅产品迭代、塑造文旅融合新主体、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并有针对性地就增强出版融合发展机遇意识、提升融合发展能力、重视名机构大集团带动力、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宁婧 《出版广角》2021,(16):40-42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形式上并存互补、内容上传承创新、技术上叠加整合.融合出版业态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产品形态丰富、一体化生产、全媒体运营、服务化营收.但是,目前出版机构的融合出版现状并不乐观,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运营水平、变现能力、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问题.文章通过审视融合出版的新趋势,就出版机构如何调整措施以适应融合出版新要求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党中央提出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背景,认为中国图书出版IP象征着中国出版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议价筹码和议价能力.我国出版业要构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图书出版IP,通过提升中国图书出版IP在双循环中的流通,突破西方文化霸权的阻碍,提升中国出版业及出版物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议价能力.构建中国图书IP的文化创新路径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附加中国故事的外延、精选文化符号串联起中国特色文化表述.我国出版产业需依托数字出版、"出版+"、跨界衍生品、IP生态圈等助推中国图书出版IP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流通,推动中国出版业在新发展格局中一盘棋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贾坤鹏 《青年记者》2017,(23):118-119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向数字化转变,传统出版社如何进行融合发展?凤凰传媒在跨媒介经营方面进行了尝试,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影视、游戏、在线教育以及文化mall为主的跨媒介经营新业态的业务矩阵. 以影视作为突破口,对图书资源进行全版权开发 从整个IP产业链开发来看,无论是收益还是市场反响,出版行业目前都明显处于下风,如何充分开发自身IP资源,已成为传统出版机构转型升级所面对的共同挑战.①凤凰传媒在图书版权开发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率先成立了全媒体版权运营公司,主要负责将图书资源开发成有声读物、电子书、影视剧等文化创意产品.②  相似文献   

11.
建基于媒介技术基础上的媒介化社会给出版行业带来严峻挑战,IP化由此成为当前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价值诉求。遵循IP化的创新、互动和平台等理念,通过打造内容I P、个人I P和渠道I P等路径,可以有效推动出版业守正创新和切实履行出版业知识生产、传播和文化传承等公共职能。  相似文献   

12.
黄平平 《出版广角》2016,(11):20-21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正在进入IP时代,优质的IP出版资源被出版单位竞相争夺.文章从IP出版经营的内涵阐释出发,对其核心价值、重要性以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创新策略,希冀对我国出版产业的创新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人才兴则出版业兴,人才强则出版业强。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传统出版机构编辑的数字化能力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传统出版机构编辑数字化现状、传统编辑转型遇到的问题,提出传统出版编辑自觉提升数字化能力是大势所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传统出版机构为编辑提升数字化能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从而加快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文艺出版工作对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存在精品缺失、文艺理论出版不足、一味追求IP价值、崇洋媚外等问题,不利于文艺作品出版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应坚持"两个效益"两种价值"相统一、推动文艺出版与科技融合、健全文艺评论与评奖体系、提升文艺出版工作者职业素养以及加大政府采购,以解决优秀文艺作品出版问题,充分实现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出版机构以内容、品牌、用户等核心资源为基础,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开发和满足用户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等方式,介入影视、演艺、会展、培训、旅游等文化创意项目经营,形成"出版+文创"的产业新形态,出版资源文化价值的多维度实现和经济价值链条的延伸,成为出版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于正凯 《新闻传播》2023,(15):23-25
IP是前期传播,后期开发,用户参与,数网传播与版权经济融合的数字出版运营方式。民营网络深度演绎IP原理并为国有出版提供启示。地方出版社面临夹在民营头部企业和国家级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局面,数字出版IP破局需重点发力。利用文献查阅、市场调研和理论诠释,地方出版社数字出版的IP路径有:依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内容的数字微化、创造、创新,收购与合作、搭建IP产业链,聚焦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有声读物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演播形态,丰富读者的听觉意识,具化文字形象,在移动阅读、解放双眼的过程中满足了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当前,有声读物市场逐渐反哺出版机构,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发挥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数字化声音市场的培育前景、数字人才的培育价值及培育方向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AI( 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出版领域的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缩写)创意策划和媒体TT(智库"Think tank"的英文缩写)属性,探讨AI+IP+TT融合发展的现实可能与内在机理,以及AI+IP+TT视野下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并预测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提出加强互联网监管和舆论引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建数字出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术出版机构作为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学术出版的核心业务流程有效融合,对其竞争优势的获取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文章对学术出版机构核心业务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创新融合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学术出版机构要重视信息化建设,搭建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知识管理与核心业务流程融合的文化氛围,构建有利于企业知识管理环境与动力机制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阳 《编辑之友》2021,(5):51-56
文章以杭州为分析样本,通过梳理中国网络文学IP化的发展历程,阐明杭州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现实基础,围绕网文的纸质书出版、网文IP影视化、动漫化、游戏化和其他形式的运营,从加强内容生产、打造精品IP,整合平台产品、升级连接能力,拓展业务升级、创建多元价值空间等方面论述杭州网络文学IP化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IP运营提供一种本土化的路径和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