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桃 《今传媒》2017,25(11)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男人装》以"受众至上"为原则,从读者定位、文本内容、语言风格、消费产品等方面精心设计媒介产品,塑造了"后雅皮"男性形象。该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消费主义语境下,除了文化多元开放、男性重塑自我形象的内外部因素的合力,更有市场与媒介的共谋。媒介通过消费符号场域的构筑,发掘"后雅皮"群体相关的消费市场,实现丰厚的市场回报。这对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中国男性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该正视媒介过度强调消费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影视文学具有主流媒介所具有的视听兼备、娱乐大众等直观性特点,逐步发展成一种进行意识形态传递的中介,它所呈现的内容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风貌以及民族文化意蕴和形象。本文就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简要探究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时的策略与技巧,以及它作为两国文化沟通的符号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吴君  陈庆婷 《新闻世界》2014,(8):274-275
电影《转山》是传播西藏文化的优秀作品,本文从影视传播的文化符号入手,结合影视传播学、电影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转山》中的西藏文化符号,解读其编码和解码过程,探讨《转山》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31-37
国家形象构建的"他者"视域研究是媒介国家形象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今年韩国KBS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国内外引起热议,缘此,以二轴符号系统理论为参照,对该片进行"他者"视域下国家形象叙事的符号化生产研究,通过对微观层面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以及宏观层面的故事化叙事符号的考证,分析其符号系统横向的抽象组合与纵向聚合的联想性指涉意义,同时还通过相关"视野"参照,进一步追问"他者"视域生成的归因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贺潇华 《视听》2018,(11):103-104
后现代主义从修辞走向泛修辞,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切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而修辞所使用的媒介符号已经不限于语言,而是包括各种媒介符号。本文从修辞学视角,以CCTV2018"六一"晚会《花开新时代》为例,以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为切入点,探析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行为修辞。  相似文献   

7.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对《非诚勿扰》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女性形象塑造对受众的影响,并试图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节目塑造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受众对于节目中所传递出的"女性形象"符号的反馈中,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效果。这其中,不仅有媒介引导方面的偏差,也有受众对于信息符号的误读。作者认为女性批评——深入文化根源,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表述——应是大众交友相亲类节目浴火重生的下一个突破口,而女性所真正关注的方面则可以通过这种断裂的或"潜文本"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
张贤平  黄永红 《东南传播》2016,(12):101-103
"女儿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打造城市品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构建了土家"女儿会"的媒介形象,但不同媒体对"女儿会"媒介形象的表现呈现不同特点。本文分别选取《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湖北日报》和荆楚网为样本,通过分析省级党报、地方党报和新媒体有关"女儿会"内容报道的侧重点,意在研究其"女儿会"报道中媒介形象的偏差表现和成因,同时,比较这种偏差与"女儿会"原生态形象和受众认知中"女儿会"形象的异同,从而探讨这种异同对"女儿会"作为民族文化传播传承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迷恋电视、电影等媒介所营造出来的图像世界。文学作品也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与影视产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既有格局之变,也深刻影响到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方式,形成了由意象到形象的"图像转向"。中文师范生要对这些文化趋势保持敏锐的触角,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出发,适应影视资源介入阅读教学的可能,培养基于媒介素养的文学作品改编剧鉴赏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12.
陈庆斌  沈磊 《视听》2022,(5):96-98
《罗小黑战记》作为国产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案例,依靠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媒介空间,消解了与海外观众的文化隔阂.对日本"猫文化"媒介符号的使用,使得该片在日本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国产动画电影若想更好地"走出去",就要在构建多元化场景空间、确立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主题、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尊重他国习惯、加强对流行媒介符号...  相似文献   

13.
蔡月宇 《新闻世界》2012,(2):111-112
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下文称《将爱》)是导演张一白于2011年情人节之际推出的都市言情类电影。笔者认为,该片是影视"翻拍热"的特殊范例,在翻拍剧争相涌现并且常遭诟病的现实情况下,突破了以往翻拍剧的常规,体现了独到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14.
毛峰 《现代传播》2005,(2):120-121
一、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认识论诚如评论所言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对当今时代电子媒介文化一针见血的批评和无可辩驳的分析。他从麦克卢汉的著名警句“媒介即讯息”入手 ,分析《圣经》“十诫”中的第二诫“不可雕刻偶像 ,亦不可制作任何形象 ,仿佛天上地下或水中的万物”的传播学意义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禁止人们用符号表现他们的经历 ,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于用图画、雕塑或其他媒介表达一种崇拜对象 ,人们就会执着于这些媒介符号而无法想象、接近并崇拜那抽象的神灵。波兹曼由此推导出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命题 :“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地理、党报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媒介建构主义对符号现实的建构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三份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新闻报道为例,来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地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决定了重要的新闻流向分布呈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扩散的饼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主要城市在报纸媒介中的形象不是行政形象就是经济形象.这种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在当前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个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杜剑峰  陈坚 《当代传播》2014,(2):103-104
影视是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隐形媒介,在西方电影文本中,北京的城市象征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一个缩影。在西方世界中,"中国形象"不是对中国进行简单的复制性的描绘和发现,而是被深深地注入了西方社会的"集体性想象"。这里的"中国形象"包含了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的双重文化关系,是双重文化投射的产物。"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语境下,悄然发生着延伸和转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和丰富的蕴涵。  相似文献   

18.
电视频道专业化带来了很多"电视文化"的副产品,而电视频道视觉形象的概念正是在此潮流中被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本文通过对电视频道的三重主体--台标符号、节目意义以及媒介事件的分析,分层阐述电视频道视觉形象系统"由形象至理念而行为"的三重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茜 《新闻传播》2023,(23):36-38
本文通过文化背景、影视传播概览、符号学分析和文化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探讨《山海经》异兽形象在国内影视传播的现状,通过研究角色设计、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等方面,展示了《山海经》异兽形象在不同年代和类型的影视作品中的演化和呈现。本文旨在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和价值的理解,同时突出了异兽形象的跨文化魅力和国际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20.
影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发挥对广大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影视媒介带给人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承担着价值观培养、情感教育、文化传播等深度功能。本文试图以纪录片《含泪活着》为例来探析影视传播的深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