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9月8日,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互知·合作·分享——首届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与服务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内外中国学文献资源典藏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的近100住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对国内外中国学文献收藏服务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海外与本土的中国学研究彼此取长补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辨伪学研究开始发生学术转型,由重辨伪实践转向重辨伪学理论,现代辨伪学因此诞生.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现代辨伪学研究的第一人.梁启超的辨伪学理论研究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1924年)中,皆论及了辨伪学理论,如辨伪方法和伪书的种类等.1927年,他专门撰写了辨伪学专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此书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为辨伪学理论,分论为辨伪实践,而其重心乃在理论.总论部分约四万字,可单独视为一部小型的辨伪学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3.
对我们中国学术界来说,国际中国学研究正在成为一门引入注目的学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这一学术的基础性资料的编纂和整体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学术在世界各国本土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达到第二次高潮。凭借着社会运动高潮,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进入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并逐步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影响,诞生了各个支流学派,比如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随着大众传播学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目录学研究的两次高潮及其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贺修铭 《图书馆》1994,(5):14-17
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分别形成了目录学研究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形成的契机是缘于对西方目录学的评价,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古代目录学的总结、对目录学定义对象的探讨、目录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第二次高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目录学和目录学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目录学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重视对书目情报工作和目录学应用研究等。通过两次高潮,中国目录学总结了传统,吸收了西方目录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李莉 《今传媒》2010,(5):122-124
西方传媒机构报道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叶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至20世纪初,由于西方势力在中国的不断渗入以及中国社会相继爆发的系列重大事件,西方主要传媒机构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最后通过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反思,得出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西方档案学对中国档案学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领先于西方 ,但中国档案学产生晚于西方。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档案现象 ;而西方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扩大至广义的文件现象。中国档案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 ,侧重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西方档案学以不同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运用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国许多档案学者或缺良好的高等教育 ,或缺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西方档案学者大多两者兼具。中国档案学应该借鉴西方档案学的长处。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人文运动怀腹中诞生的神话学,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即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中外文明大交汇)中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人类学、神话学的激活与启示下,中国的神话意识开始苏醒,先驱们在本土进行了神话初探并建立了中国神话学。中国神话学的诞生历程,是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曲折走向新生的一个缩影。一个多世纪以来,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二十世纪20年代初,茅盾为该主题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新变,"中西"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文化/文明关系。随着这一世界文化格局的新变,"中希神话比较研究"随之成为中国神话学的"显学",从而使该主题的研究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舆论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出了第一批舆论学著作。如果说在8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舆论研究还不能称为“学”的话,那么,80年代末以后这批舆论研究著作的出版,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学开始形成。虽然,有关新闻舆论监督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新闻学界及业界早已展开,  相似文献   

12.
薛昭慧 《中国索引》2006,4(1):26-28
2002年亚洲学会出版的Chinese Religions:Publications in Western Languages Volume 4:1996-2000,(《中国宗教:西语文献第4集1996-2000》)是目录学系列丛书Chinese Religions:Publicatiom in Western Language 8(《中国宗教:西语文献》)的新近之作。这套目录丛书主要包括英语、法语和德语有关中国宗教学研究专著、论文和书评。时间涵盖三个世纪。广收博览,蔚为大观。从它的第一集在1985年出版开始,这套系列目录丛书就一直为西方中国学学者视为治中国宗教学之不可或缺的基本目录和必备工具。目录的主要编辑者是美国中国宗教学专家,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退休教授hurence G.Thompson。南加州大学的人类学教授Gary Seaman参加了后三册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录学和Bibliography分别是中西方研究图书的学问,这两门学问本来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因在日本发生了交汇,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书志学。书志学不仅在日本日渐发达,而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被输送到中国,引起了一定反响。本文通过系统梳理20世纪前期日本书志学著述,揭示中国目录学对日本书志学的深刻影响、书志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状况,指出在20世纪前期书志学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丰硕成果,而且作为方法论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随着书志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以长泽规矩也为代表的日本图书馆界决定以图书学取代书志学作为这门学问的名称。尽管书志学的概念式微了,但书志学的研究成果就像目录学的研究成果一样不会过时,作为一门后发的学问,它所具有的起点高、眼界宽的特点,更值得中国目录学研究者借鉴。表1。参考文献26。  相似文献   

14.
刘慧平 《大观周刊》2013,(5):34-34,81
20世纪60年代,西方音乐学研究者首开始了对城市音乐的研究,既而产生了人类学的另一个新的分支城市音乐人类学。伴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和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学者也不再局限对民间音乐的研究,而是逐步开始了融入到了对城市音乐多元化的研究中。本文章主要对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现状,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了总结,另外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希望中国省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更加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范旸 《新闻世界》2011,(4):11-13
精确性新闻是西方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以来,此新闻体裁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和电子媒体,其中不免有盲目使用统计数字而内容空乏的报道。精确性报道中的数据,是新闻报道严谨客观的表征;精确性新闻报道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得出数据的科学途径。数字,绝不是仅仅为了充实报道,它的背后是科学的调查方法、生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新闻学研究始于17世纪中叶的德国,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欧美近代大众化报业的兴盛而渐次发达。在社会科学领域,新闻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我国近代新闻事业落后于西方,新闻学研究也起步较晚。19世纪70年代,一批先觉的知识分子在创办近代民族报业的同时,开始对报刊的性质、作用等进行初步的学理探讨。进入20世纪,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日益发达,新闻学研究也相应展开,新闻学从鲜为人知逐渐发展为一门可以和其他门类的社会科学分庭而立的显学。考察20世纪百年间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历…  相似文献   

17.
《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吴梓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中国基督教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于19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代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特殊教育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基督宗教的在华传播、中西文化的融通交流以及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西方学人对此课题的涉足起步较早,而中国学者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1.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1895年,德国学者科赫教授在海德堡建立了最早的新闻理论研究机构。由于报业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办报人不仅要知道办报方法,还要掌握新闻工作的规律,从而逐步形成新闻学的理论体系。继德国之后,报业发达的美国也开始重视新闻理论研究。20世纪初期,西方新闻理论形成两大派别:以德国为代  相似文献   

20.
任增强 《出版广角》2013,(15):16-19
英国是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传播的第一站。古典诗歌在英国的传播与译介研究著述的出版可划分为16世纪的发端期、17世纪的沉寂期、18至19世纪的发展期与20世纪的繁荣及回落期四个不同时段。考察各时段中国古典诗歌在英国的译介与研究,可以发现,其流布具有源远流长但中有停滞,重译介而轻研究,首倡之功大但研究后劲匮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