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2.
还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召开文教群英会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新闻日报》有个编辑很有本事。1960年,《新闻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当时的市委领导就指定,合并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由原《新闻日报》的第一版编辑来编,并且捎话给这个编辑:叫他放心大胆地干。这个编辑就是陆炳麟。他从1960年以来,一直是《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组组长、夜班编辑部主任,1982年开始担任副总编辑。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连续做了30多年夜班,在《解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人过30不学艺”。可我是快到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习写作,这得多感谢《新闻爱好者》和她的编辑同志们。按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学习写作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周围有许多编辑、记者,个人干过十几年校对,到新闻研究所后学习资料又比较齐全。可是,我原来自卑,掂起笔就想到:编辑成堆,写、编都是行家里手,自己昨能“班门弄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农村一片蓬勃景象,我很想讴歌党的农村政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曾写了《乐大伯又乐起来》、《多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但都压在抽屉里没有出手。 1986年《新闻爱好者》创刊后,每期我都仔细阅读。记者“谈体会”、通讯员“采写心得”和  相似文献   

4.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三年《人民日报》改进计划中,有这样一段话:“光有第一流的记者和编辑不行,还要有第一流的夜班编辑,才能编出第一流的报纸。”这是经验之谈,说明夜班编辑对办好报纸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蒋肖斌 《青年记者》2017,(22):35-36
谈到这个话题,我觉得有必要先看一个标题:《“小皇帝”王俊凯的新年愿望……高考顺利啊!》,这是2016年年末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文化版面的一篇稿件,标题出自一名退休返聘的老编辑之手,但又是省略号又是叹号,搬上微信公众号直接就能用.老编辑起完这个标题,还特地叮嘱夜班编辑,千万别把这些标点改了,“都是情绪啊”.  相似文献   

7.
大凡日报,都有夜班编辑工作。作为一张报纸的总加工、总装配和总把关,夜班编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方向和质量。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就个人锻炼而论,从事夜班编辑工作,有利于增强全局观念,培养过细作风,提高编写能力;又由于这项工作是在夜间进行,因而对于磨砺吃苦耐劳的素质,也很有益处。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简略谈谈夜班编辑工作的内容、特点和能动性,给将要或以后有可能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9.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0.
有师指导     
每个人一生要结识和相识很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而我们的学问、道德,乃至言谈举止都有师指导。然而,中国也有一句批评人的话叫作“好为人师”,含着贬意。看来这似乎有点矛盾,其实是一个客观和主观,客体和主体之间的问题。这些都不去论它,有师指导总是很幸运的。1975年7月,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报社当副刊编辑。上班第一天,老编辑李魂交给我一叠诗稿《访延安》,要我两天内处理成可发稿。时值自治区成立20周年,宣传任务很重,而副刊只有三位编辑,加之维吾尔语《红灯记》剧组已抽调一人,于是我这个刚报到的新手便被排上了用场。李魂对我说,考虑到你已在刊物上发过作品,所以大胆使用你,没问题吧?可我毕竟才第一天上班呀!连一个编辑符号也弄不清楚。加之这厚厚的一叠诗稿是一位名叫阿尔斯朗的维吾尔族青年写的,由维吾尔文翻译成汉语,无论形式、内容、语言表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一时不知如何下手,便向在家看稿的组长(当时文艺、教育、卫生一个组)高庚同志请教。高庚同志是一个温和儒雅、谆谆善诱的长者,又很有才华。但他却没有从稿件本身入手施教  相似文献   

11.
从1997年开始,我便从事《承德日报》要闻和时事版夜班编辑工作。通过几年工作实践,我感到,要作好报纸夜班编辑工作,必须要细心、耐心并有很强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2.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 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阅兵的新闻,谈论最多的是“小平您好”的横幅。大家随之想到:摄影记者能不能提供反映这个场面的照片呢? 时针迫近凌晨一点,编完国庆活动的几篇通讯、特写,我们去挑照片。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确保照片质量,编辑部除从本报记者摄的一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4.
我是学师范的(1960年夏,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本来应去教书,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做编辑工作,一做就是35年,其间做广播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业务刊物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15年。通讯员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朱编辑”,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叫“诸边”。后来我当了《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头,同行称我“朱总编”。我想,我的确总在编啊,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编辑工作。在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中,除了出差外,几乎每期稿件都要过目,付出劳动。 我在广播电视战线长期做编辑报纸刊物的工作,也算一个特点。即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事,或是与广播电视有关的事,通过加工,变成文字,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继续宣传,形成了声、屏、报、刊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我是《档案与建设》的忠实读者,与贵刊交上朋友,是在4年前到企业上班之后。它已成为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贵刊编辑作风严谨,选题、用稿、排版、插图都很讲究,注意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对于《编辑独语》,对于任火,我写过这样一段话:“2003年,当河北理工学院学报主编任火将他的《编辑独语》献给中国编辑界时,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不能不被它磅礴的气势、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激情与奇绝的文字所震撼。在编辑研究领域,《编辑独语》不仅建构了一个新颖的话语系统,打造了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而且为编辑建立起了一座思想的殿堂,树起了一块精神的碑石。  相似文献   

17.
三味书屋     
范敬宜,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在《东北日报》任助理编辑。1978年起在《辽宁日报》历任农村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1984年调任文化部外文出版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8日调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写“值班手记”是《人民日报》的传统,白班对夜班有什么交代,夜班对白班有什么说明,都写在值班手记上,并把它的内容作为《每日快讯》印发给全社各个部门,起到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沟通情况、增进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9.
我对编辑工作的向往始自中学生时代。很幸运,大学毕业后竞如愿以偿地成了《延河》文学月刊的编辑。编辑部坐落的那个花园式小院,是西安事变的一处重要遗址,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的领导和同事,许多都是蜚声中外的名作家和从延安采的老同志,如柯仲平、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等等;我工作的那个刊物呢,曾发表过《创业史》、《红岩》以及其他许多名家的名篇……面对这样的职业  相似文献   

20.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