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媒介的技术派和文艺的形式派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的第一部分——媒介即是讯息——中说:“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际联系与行动的尺度及方式。”保罗·莱文森则把“媒介即是讯息”,解释为“我们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但又说“麦克卢汉认为, 内容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数字技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麦克卢汉堪称20世纪思想经典的《理解媒介》(1964)出版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最大变化也许不是什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新金融危机,甚至所谓"中国的崛起"或"美国的式微",而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媒介,它深入地改变了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行为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都似乎呈现为"媒介的后果",连恐怖主义都是媒介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英国伦敦大学传播学教授尼克·库尔德利在《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一开篇便指出:"媒介弥漫在我们的感官中,我们对世界的感觉里充盈着媒介。"如今,媒介的触角网络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综艺娱乐节目、体育新闻,还是微传播、"网络红人"……纷至沓来的媒介内容、媒介技术、媒介现象刷新着人们的感知与体验,主宰着人们的理解与判断,裹挟着人们的趣味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打开了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重新塑造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时空关系. 移动范式的崛起 “范式”这个概念最初是被用于社会理论的阐述,后来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被用来分析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库恩虽没有对“范式”下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范式常被用来作为“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或者“模型或模式”而被学界认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认知框架,对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交互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依据不同的“范式”提供的认知框架来完成个体社会关系的构建以及人际互动.李明伟在其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中论证了技术研究学派成为传播学研究中一个合法研究范式而存在,于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学术研究一般被归为技术范式下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6.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并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甚至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核心品格。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大众媒介的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的信息所控制,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英国电视,据称为世界上危害最小的电视媒介,是为了观众而不是为收入竞争。电视这一媒介具有什么特性,又为何称英国电视是危害最小的媒介?在大卫·麦克奎恩的《理解电视》中,以英国电视为例,阐述了英国电视的历史变迁和媒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吕辛福 《出版广角》2021,(18):94-96
《野云船》中的诗意以及诗意叙事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故事层面,还体现在小说的意象塑造层面.飞来鹤意象是作者塑造比较成功、充满诗意的重要意象,在表达作品主题、体现作者初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美好寓意和别样内涵,是理解小说诗意成长叙事特征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而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某种前瞻性,那么,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趋于大众化,特别是网络“播客”文化的兴起,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再一次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11.
郑敏 《新闻传播》2013,(12):11+13
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1]  相似文献   

12.
孙正国 《文化遗产》2010,(4):103-108
《白蛇传》的故事时间是多维的,由于故事以神话时间与世俗时间相交错的方式来建构其时间线索,因此不同媒介塑造其故事时间都必然遇到难题,或者可以说,《白蛇传》的故事时间在媒介形态中处于无法全面表达的尴尬。当然,除了神话时间与世俗时间的交织带来了媒介表达的危机外,本质上也是时间难以呈现的属性在媒介上的直接反映。这些问题正好说明的媒介的有限性,技术的有限性,以及人类的有限性。在多元媒介对《白蛇传》故事时间所作的塑造与表达中体现了多维性时间的存在形态。结合上述讨论,我们具体地考察《白蛇传》,尝试在文本层面作出切实的媒介分析。  相似文献   

13.
《西游·降魔篇》背后的媒介影响涉及作者和读者两个层面。从作者层面看,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塑造了新的创作空间:数字化媒介丰富了作者创作的表达方式,数字化媒介影响了作者的创作风格,网络热点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素材。从受众层面看,数字化媒介对受众影像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影响了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而且也影响了受众对媒介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传统文化又热了起来。礼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应该怎样看待传统礼制文化?它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礼不远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和认识传统礼制文化的捷径。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15.
秦少萍 《视听界》2002,(4):48-48
南通电视台二套众多的自办栏目中,《生活快车》是一档生活服务类专栏。在栏目开办初期,它的栏目定位——是广告?直销?纯服务?分类专栏等?似乎较难界定,而这正是我们创办之初仔细斟酌作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媒介并非独自存在,置身于改变我们社会的其他力量之外。媒介不只塑造社会,也被社会塑造。 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社会研究者以许多不同的名称来指称它,如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大众社会亦是其中一种。一部分研究者从诸多学科角度对当今社会状态进行观察、描述,以至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的理论:大众社会理论。这些学科涉及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学、传播学等。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一词表征了一种特定  相似文献   

17.
现在谈到麦克卢汉,新闻传播学界无人不晓。而在30年前(1983年)我们知道这个人时,其论点被说成是奇谈怪论。10年后,才有了他的成名作的中文版,即何道宽翻译的《人的延伸——媒介通论》,这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应该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但为了好卖而被改名。理解媒介》的论述方式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来套,似乎算不上理论研究,但麦克卢汉做到了用一种近乎炒作的方式把媒介的人类学意义提炼出来,给后来的媒介环境学派开辟了思路。现在麦克卢汉火了,因为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验证了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2013年10月25日,何道宽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沙龙上谈的第一个话题便是:"麦克卢汉带给  相似文献   

18.
荣荣  王晴 《今传媒》2014,(8):10-11
麦克卢汉把媒介理解为"人的延伸",尼克·史蒂文森则认为"媒介在伸展社区界限的同时,使我们接触到了与我们素昧平生的人们的生活"。身处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被虚拟化、符号化、奇观化。因此,本文以央视一套节目《舞出我人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媒体奇观理论对节目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体现当下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媒体奇观现象。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视角下博客中的女性表达和自我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都相信,随着电脑日益普及而变得无所不在,它将戏剧性地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不但会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而且还会影响生活的每一个方面。"①仅仅十几年光阴,伴随Web2.0时代的狂飙突进,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博客等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弥漫与家喻户晓,已经将个人——互联网的使用者,塑造为Web2.0时代的绝对主角。根据2006年初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全国  相似文献   

20.
刘建明 《今传媒》2006,(1X):11-12
1960年麦克卢汉在《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中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今天许多研究认为,这是对全球化媒介的预言。实际上,麦克,气汉受到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局限,始终没有真正预见全球化媒介——初级网络和全真网络的诞生,也没有把全球化媒介视作一个发展过程。本认为,如果我们跨越麦克卢汉的预言,会发现全球化媒介早在17世纪就开始起程,经历跨国办报、环球广播、初级全球网将走向信息全真视频网,到22世纪前叶,人类将进入全真媒介的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