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巨响、浓烟、惊恐的表情……尽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餐厅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了多日,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个迅速采访抢发新闻的镜头仍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令我记忆犹新。 2月25日上午,我们按照头一天的约定,来到北大采访毕业生招聘会,结束时已是中午11点了。由于事先联系好下午2点采访清华运动队,我们便驱车提前来到了仅与北大相距10分钟车程的清华大学吃饭。 点过饭菜后,李江涛下到一楼上了趟洗手间,回到二楼刚吃了几口饭,碰上了也来此就餐的清华新闻中心的一位老师。我们三人正闲聊着,大约11点50分时,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从一层传来,几乎同时整个楼剧烈地摇晃。  相似文献   

2.
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穿上防护服,成为守卫这个城市"大白"中的一员. 2021年12月29日清晨,在细柳街道办负责人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社区负责人,并进行了报到.通过街道办相关人员了解到紫薇田园都市E区属于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的政策.全小区30栋楼,70个单元,居住人口4216人.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新闻通讯》是本价廉物美的杂志。过去有句俗话,说什么便宜无好货。我看此话不一定完全正确。开始我在订阅《新闻通讯》时就抱有这个心理。那知看完一至七期后,我就被那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4.
《上海档案》杂志从2011年第五期到第七期,分三期发表了第十七期局馆长培训班的22位作者的22篇论文,或说文章。写文章有什么作用?一般意义上的作用姑且不论,对社会对事业的好处也暂且不提,写文章对于文章本人来说,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你的思考变得越来越严密,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写作使人严密,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5.
梅雪争春     
92年11月,杭州,楼外楼水上餐厅。浙江广播电视厅厅长方文问我,有没有听说杭城“空中大战”?我说昨日刚到,还未听说,愿闻其详。他说,一个月前杭州台新开一套“西湖之声”节目,一下子把听众吸引过去,不但各电台受挤,连电视观众也锐减了。这时,立在一旁的服务员小姐情不自禁地问道:“我可以说几句吗?”“当然”。她说:“我们家过去每晚都看电视,现在不看了,连电视报也不买了。两只收音机对着‘西湖之声’,几个人轮番拨电话,想跟主持人说话哪!”小姐谈话过程中,方悄悄招呼  相似文献   

6.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的“写作经验”之谈。他把“文章”与“人情练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情练达”是多么重要。老实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一点人情世故也不懂,那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对人情世故了解的越多,对世态万象观察得越透,所写的文章也就越有深度。新闻报道亦然。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人把“人情练达”似乎看得过于重要了,甚至把它视作登稿的敲门砖,挖空心思拉关系、走后门,千方百计和编辑套近乎。所谓“要想稿件好发表,打通编辑不可少”,就是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之交,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与历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要看到,在我们新的历史时代中不断产生的新动向和新问题。我想,这些新动向与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与高科技的产生对出版业的巨大影响。过去我们很多读物是纸质的,现在有相  相似文献   

8.
这一代的事     
这一代的事伍立杨在我这种着迷于董桥文章的人,来说他的作品,不免会欣然色喜,甚至可能至于失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散文写得太好,好到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人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不但在香港是一流,即在世界华语文学中,也允称第一流,而且在世界文坛上,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前年三月初,领导上要我担任通讯报道工作。这一下我可发愁了。我,一个会计,要去搞通讯报道,真是不敢想象。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人,写什么,写谁呢?正在我犹豫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的命运与新闻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一次,生产科的老王让我捎信给一车间,要他们加紧把刚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日报“科技之星”专栏问世那天,我因病住院。我被第一篇特写和照片所吸引。从此,每天报纸一来,我就把专栏上发的特写和照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仔细阅读。专栏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照片照得也很传神,留住了美好瞬间。我最喜欢读的是《第三者的魅力》,文章一开头就引人入胜,结尾也很有兴味。《属“天”的人》全文集中在“上天”二字上,分三个侧面展开,写得好。《泥腿子教授》紧紧围绕“两条腿”作文章,总之,绝大多数文章写得有特色。同时,专栏刊登的科技之星的面也很宽,“医”、食、住、行等方面一应俱全。标题是报纸的眼睛。专栏里,有不少标题作得好。如《远东神农》、《乐在光与电》、《捧出金秋》、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在采访写作中,不大讲究标题,认为只要抓住问题,写好典型事例就行了,甚至认为,定标题那是编辑的事。经过几年的写作,方知不注重标题的想法是错误的。有人把“标题”比作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首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一个好标题,不但能概括和说明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而且也能增强宣传效果。一次,我采写一对安徽夫妇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来到江苏铜山县郑集镇肖楼村“安家落户”。夫妇俩要儿心切,他们在忍饥  相似文献   

12.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3.
正引子大隐于市的书隐楼最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也勾起我心中的记忆,那里不就是我昔日同事的家吗?40多年前,我在崇明新海农场务农时就得知郭姓同事的家很大,在城隍庙附近的天灯弄内,有几十个房间,是一座老建筑。当年还因联系什么事去过一次,那座有深深庭院的老建筑也就印入了我心底。当得知书隐楼就是郭同事的住家后,便萌生前去探访的念头。根  相似文献   

14.
署名研究     
一些人在文章署名这个问题上名堂不少。论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 带名。你写稿给我带个名,我写也把你带上。这样合写稿件各算一篇,上稿数量可翻一番。其次,为陪同者带名。下去采访,人家陪你吃喝,陪你走东走西,文章写成后自然要为其带个名。咱俩关系不错,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6.
陕西有两个姓白的走了北京,一个是作家白描,一个是评论家白烨;北京城里从来是水深浪大,两个人却都活得头角峥嵘。原本长安城里也应是藏龙卧虎,但毕竟是藏与卧的,水土养人难留人,他们走得好。遗憾的是他们开始说京语,声声不入耳,我一见到他们就强迫用秦腔,秦腔在唐代仍是国语嘛。第一次认识白烨时,把烨念错为桦,在众人面前很窘了一回,白烨说:有一个大人物看了我的某报上写的文章,也念为白桦的,白桦那时受批判,大人物就批  相似文献   

17.
在我的书橱里有不少档案专业期刊,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浙江档案》。一是因为《浙江档案》是全国最早出月刊的省级档案专业刊物;二是因为我是《浙江档案》的老读者。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习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细细阅读她,从中了解档案学术研究动态,汲取来自档案实际工作的养分。同时,她也成了我发表学术见解的重要园地之一。档案专业期刊有七、八十种之多,《浙江档案》以其鲜明的特色、上乘的品位而独树一帜。翻开《浙江档案》不难发现每一期中都有几篇好文章,或视角独特、或观点新颖、或言辞犀利、或意味隽永,使人掩卷不忘。正因为如此,在历…  相似文献   

18.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19.
说崔海     
崔海的大作出来了,说是要篇前言。我其实是很怕自己的文笔降低了他作品的档次。但转念一想,有些人是画以文章显,所以他们不惜千金找名家写美文,唯恐别人不解他画中之妙。就好像五十元钱的衣服非得挂个名标签,好把价钱标到五千。但真正的好画,明眼人都不会错过。崔海的画有目共睹,算得上是"天生丽质",想来也无需我唱什么颂歌。有很多人想知道崔海为何画得这么好,下面说他几桩日常小事,也许大家能咂出点味道来。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曾先后发表了我的《也谈记者的苦恼》和《再谈记者的苦恼》(简称《苦恼》)。事情过去了多年,但还不对有人问我是怎样写《苦恼》的。为回答同志们对一个记者的关切,我就说一说。群众流泪我也流泪《苦恼》披露的是原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党委书记王福顺。平时,他吃饭不下楼(通讯员端饭),理发不下楼(理发员到办公室),看病不下楼(医务人员送医送药),企业管理搞得一塌糊涂。使人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