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以接受美学为视角,通过对《国家宝藏》弹幕评论进行内容分析,讨论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的期待视野。研究结果显示,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的期待视野由文化期待、娱乐期待、身份期待、情感期待和社交期待等五种期待构成,其中文化期待、身份期待与情感期待尤能彰显文博类电视节目受众在期待视野上的特殊性。要保持自身的吸引力,文博类电视节目应与受众的期待视野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不仅要满足受众的娱乐期待与社交期待,更要通过引导文化期待、平衡身份期待、强化情感期待实现对受众期待视野的超越乃至校正。  相似文献   

2.
王坤 《新闻知识》2012,(1):85-86
对任何一门艺术来讲,受众的接受标志着艺术的最终完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作为受众,看到的影视艺术作品期待能与自身的心理模式相契合。本文从期待美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而探析影视艺术的创作要在满足受众期待视野的同时,积极引导受众树立高尚的情操,并且在期待中不断寻求创新,寻求创作者目标和受众接受达到完美的契合,以期对影视创作提供有益的指导,让更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诞生。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有力的文化根基,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和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空间。一些学者意图利用新媒体打造一条专属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道路,就"非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提出一系列想法。传播时代进程对昆曲发展的影响使得社群培育的实际操作或许还有可斟酌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受众如何获取昆曲社区的资源基础是其中的主要方面。传统昆曲建立对应社区的条件在现代化语境的框架中似乎面临着一些缺失。昆曲的社群模式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高低起伏,受众参与昆曲的行为方式虽然同前大众传播时代保有相似之处,但受众的行动意义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有了实质性的转向。昆曲的社群模式与昆曲文化在传播时代进程中经历了从本质意义(历史观)到精神实质(受众行为)上的断裂,昆曲社群模式的断裂、传受关系的质变,皆显示出昆曲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回归与旧有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别,那它的回归是有限的。正视非遗资源获取的困难与不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培育昆曲社区。  相似文献   

4.
徐宝金  刘倩 《新闻世界》2010,(8):190-191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具有表达受众民族性心理、实现受众意境美追求、满足受众教诲性需求的特点.但是,国产动漫电影也面临扎堆上映、版权成本转嫁推高电影票价、宣发不力等传播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接受美学视域下国产动漫电影的特征及困境,提出制定分级制度推进动漫电影类型化、创意植入广告转嫁版权成本、适度宣发营造受众期待视野等策略,以扩大国产动漫电影的受众影响力,推进国产动漫行业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的传播是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非遗档案的展示与利用.现行非遗档案的传播方式偏向笼统与淡化,有着一定的不足.文章探讨分众传播在非遗档案传播中的适用性与迫切性,进而从传播受众、传播形式和传播技术等层次做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7.
林加 《中国编辑》2023,(5):98-103
技术的迭代推动非遗传播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短视频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性,降低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成本,推动非遗向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化。从非遗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期待来看,短视频在传播非遗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宣传不均衡、引导认知有偏差、服务民众有差距等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多元力量同行,打造文化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沉淀非遗影像资源、服务非遗教育,实现非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8.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郭猛 《传媒观察》2012,(6):28-29
信息传播是影响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进程的关键变量,受众传播期待的满足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着重要影响。同情、责任、逆反、归咎、好奇和从众等心理需要引发了受众的传播期待。把握和改变受众的态度,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和提高传播的信度与效度是满足受众传播期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徐举 《记者摇篮》2010,(6):32-32
传播行为本身又非一种强制性行为,传播者只有在充分尊重传播规律,尊重受众意愿的前提下,细心揣摩受众心理,努力提高传播水平,才可能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影响,从而达到目的。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然而,要让党报走近百姓,仅仅喊喊“吾乃桥梁、纽带”这样的口号是不行的,还要尊重传播规律,增加些“揣摩”之类的技术含量才行。  相似文献   

11.
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接受是关键。而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属性、社会学属性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对受众接受信息具有重要影响。从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上,广告传播目前能够影响的仅仅是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两个方面,而对于受众个体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并不到位。这使得广告传播的影响力不足,传播者设定的基本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传播的效果是任何传播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认识、感情、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受众在这些方面产生改变。信息的有效与否,在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的数量与程度。因此,无论信息的本质是如何的,能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因此,对受众心理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打破了过去非遗文化传播的渠道局限,非遗类短视频的出现,已成为热爱非遗文化的受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圈层理论视角,结合传播学相关知识对抖音平台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如个体传播受限、资源分布不均、扶持力度不够等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垂直化分层传播、“短视频+”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IP等多个维度进行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探索,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财经》是一份高端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和深度调查,其观点先锋,评论厚重。本文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接受,隐含读者,期待视野三个向度出发,探析《财经》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健  曹莹 《东南传播》2021,(2):69-71
影像载体对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及文化传播有着明显的优势与价值。随着数字影像技术与新兴媒体在非遗多元化保护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文化圈层的概念也延伸到了非遗影像传播领域。基于圈层传播的视角,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学者观点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将受众圈层对应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植入型,在探讨了"非遗热"背后的现实困境及认识误区之后,从良品守圈、爆品破圈、新品出位三个维度对非遗影像的创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情景化叙事以清晰的叙事逻辑展现非遗的历史厚度、地域广度和思想深度,以浸入体验式的叙事方式呈现非遗的传统特质,以国际化的叙事话语彰显非遗的价值内涵,从而向海外受众传播非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5G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会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信息形式、生态环境、传播体验等多方面促动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重构非遗传播的场景。本文预测并探究5G时代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明确这一嬗变的价值和影响,对更好地迎接机遇与挑战、充分提升非遗传播的经济与文化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