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常见的一种错误,是文言虚词的使用不得法。如“攸”字的使用。“攸”,是个助词,是“所”字的意思。但是人们往往把它跟“有”字的用法混同起来。举最近一个例子: “在‘官本位’体制下,行政级别确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攸关。”(见1988年8月1日人民  相似文献   

2.
成语"刮目相看"的意思很明确:"刮"在这里是擦的意思,"刮目"即擦亮眼睛."刮目相看"的意思为擦亮眼睛看,即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它不强调用特别的(与"正常的"相对)眼光看,而是强调用新的(与旧的即过去的相反)眼光看.用于被看者的情况有了向好的方面转变之后,今昔相比,昔非今比.但这条意思明确的成语却经常被用错,下面仅摘录5例,以见此类错误之多.  相似文献   

3.
蹴鞠,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也叫"蹋鞠"."蹴"、"蹋"均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球.西汉刘向在其<别录>中写道:"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蹴鞠作为一种娱乐竞技活动,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蹴鞠"在<汉书>与<后汉书>中较多见,并存在于各种历史典籍中,蹴鞠可能是蹴鞠运动较早的名称.  相似文献   

4.
流行语"PK"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益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成功运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化开","PK"一词成为2005年公众所熟知和追捧的一个词汇."PK"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5.
"风格"一词最先用于文艺领域.1753年,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威廉·布封提出,"风格是我们从作家身上削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换句话说,风格实际上是指作家的思想特点和艺术个性,是这一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特质.以此类推,报纸版面风格则是指这一报纸区别于其它报纸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个性.它代表了一种报纸的形象和气质.风格显著的报纸以其特有的姿态卓立于报界,既能以特有的版面形式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视觉冲击力,又能以版面的内容提高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语学校."同文馆"的意思是:中外语文本不同,但彼此交往需要共同的东西,因此设馆教学外国语文,名曰"同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设立的比较正规的、有名有实的、专门培养通晓外国语人才的教学机构.  相似文献   

7.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 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8.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子日:"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9.
贸易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冲突的双方都要把自己的东西便宜卖给对方,如果有一方输了,结果有两个:第一,自己的东西必须贵一点卖出去;第二,对方的东西可以便宜一点买进来.这样的结果有什么不好呢?在经济学上,这叫做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改善.  相似文献   

10.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中国元素,是今天中国人所信守的,符合中国文化认同的一切元素",首倡者高峻认为,"不是一讲中国元素就是中国结,就是一条龙,其实包括今天中国人的心态、幸福感,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在百度百科,对"中国元素"是这样描述: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它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13.
刘宝林 《现代传播》2007,(6):149-151
一、悖论的产生 越是基本概念,人们越是很少怀疑它的准确内涵."现场观众"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从语义学角度看,顾名思义"现场观众"的概念首先是观众,现场只是前面的一个定语,因此,"现场观众"也是指通过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受众.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储蓄     
在我国,"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尉缭子·治本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后汉书>也有记载:"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这里的储蓄,指的是积谷防饥,和今天把多余的钱存到银行里的储蓄虽有所不同,但从勤俭节约和有备无患这两层意思上说,实际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查"的基本意思是翻检、调查、寻找、核查.如"查收"是核对清楚接受."查办"是调查清楚罪行加以惩治."抽查"是从同类事物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查对"是检查核对.  相似文献   

16.
林荣松 《出版科学》2018,26(3):32-36
叶圣陶是编辑出版家,又是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艺术家.正因为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叶圣陶强调"编辑一定要严把语言文字关",说到底就是要有一种工匠精神.这是叶圣陶编辑出版理念与实践的最大亮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名家的重要标识.具体包括三方面:要注意"表现意思是否正确";要注意"认真锤炼语言";要注意"语言的规矩".叶圣陶不忘初心、身体力行,为所有使用汉语的人尤其是编辑出版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正> 最近,图书馆界流行一个新词,叫做"有偿服务",不少人写文章津津乐道,但乍听起来令人感到有点儿别扭."偿"是报酬,"服务"是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有偿服务"可释为"有报酬的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这样按字面来解释也有点儿不太顺茬."有偿服务"这个词是新近创造出来的.它的起因是基于讨论图书馆某些工作如  相似文献   

18.
<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日第9版摘登<新周刊>文章,介绍某网站对齐达内、菲戈和贝克汉姆三位球星进行综合评比的情形时写道:"结果贝克汉姆以一分之差险胜菲戈".这话令人费解."一分之差"是"少一分"差一分"的意思,"以"是"因为"的意思,那全句就成了"结果贝克汉姆因为差一分险胜菲戈",这岂非笑话?  相似文献   

19.
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出自<论语>的话意思是说,对于民众只能让他们去做什么事情,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光飞逝,今非昔比,"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在巨大的不幸与悲痛中,也发生了以往任何一次灾难中不曾有过的事情--百姓成了知情人,这条千年铁律被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以及空前公开的新闻报道所打破!  相似文献   

20.
<正>有这样一种东西,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和强大的身躯,但它却力量无穷。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人们需要时,它可以用数字凭据说话,用原件真实佐证,为你根溯渊源,帮你解决难题,它就是档案。有这样一群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他们的神圣职责,"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是他们的光荣使命,他们就是档案人。档案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社会活动所产生的记录,以其独一无二的原始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凭证和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