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武向朋 《中国出版》2017,(16):50-53
近年来,网络游戏私服类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的报道愈来愈多。文章通过对65起私服犯罪案件的实证研究发现,此类案件呈现日益增多趋势,但刑事立案率低,犯罪人日趋低龄化,大多文化水平低,共同犯罪组织化程度高,犯罪手段相似性大,非法收益高,社会危害性大。司法实践中存在罪名认定众说纷纭、营利目的去留争论、违法数额模糊不清、刑罚适用饱受争议等突出问题。完善私服类侵犯著作权行为刑法保障的路径,要从侵犯著作权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竞合、删除营利目的、违法数额以非法经营数额计算、刑罚适用宽严有度四个方面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2.
仅有法律授予而无法律保护的权利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权利。为了完善著作权人的权利,世界各国都在法律中规定了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包括对被侵权的著作权人采取何种救济措施的著作权救济制度。从《伯尔尼公约》的缔结到《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著作权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侵犯著作权犯罪是一种现代新型经济犯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日益增强,保护手段不断提升,尤其在近一两年内相继完成了对《著作权法》的修改,并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217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等,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侵犯著作权罪".但是,第217条中的"复制发行"是一个完整的用语,中间没有标点符号,这引发了一个法律解释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复制发行"是指"复制或发行"还是"既复制又发行"呢?[1]  相似文献   

4.
宋涛 《新闻传播》2023,(3):94-96
新时期背景下,全面加强编辑的著作权意识,能够从根本上减少非法署名、剽窃等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问题,从而对作者的著作权进行更好的保护,切实提升我国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据此,以正确认识作者著作权与编辑著作权为切入点,简要分析编辑在审读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从尊重作者的修改权及作品完整权、完善许可授权制度、完善集体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强化编辑著作权意识及著作权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全面保障作者的著作权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网乐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诉肇庆市图书馆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的基本案情作了介绍,着重分析了涉案图书馆防范和化解著作权风险的成功做法,认为其经验值得其他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即构成侵犯著作权罪。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对我国的刑法作了六条补充规定,增设了侵犯著作权罪,为严惩严重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犯罪行为,提供  相似文献   

7.
《传媒》2014,(24)
正201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与黑龙江省版权局、哈尔滨市版权局组成专案组,对第一教育网(www.1jyw.com)涉嫌侵犯著作权案立案调查。经查,唐某某于2012年6月开办"第一教育网",未经许可,从其他网站上下载大量教育视频和影视视频存放在涉案网站,为付费会员提供下载服务,涉案作品涉及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美国电影协会等多个权利人。该网站已发展会员1600余名,下载次数650000余次,非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侵犯著作权的表现形式,分析数字版权时代下著作权面临的保护与侵犯问题,并对冒犯著作权的行为人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具体剖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律问责制以满足现实需求,有效遏制侵犯著作权案件的频繁出现,提出了完善我国数字版权著作权保护机制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是著作权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维度.媒体的融合发展将引发著作权主体、著作权权利内容和著作权客体等法律关系要素的变动.邻接权制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要重构,既要丰富现有邻接权的权项,也要创设新的邻接权类型.需要从重塑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和建设作品集中交易平台等方面对著作权授权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图书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著作权侵权涉诉风险,如何平衡图书馆公共服务行为与著作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271份样本案件进行实证研究,从时空分布、诉讼程序、案件内容来探究我国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基本状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三步检验法”,归纳了我国法院认定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基本要素,包括图书馆的目的和性质、作品的正常使用、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法院在识别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衡量图书馆的合理注意义务、准确认定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未来,法院应当在重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认定标准,适当调整图书馆的合理注意义务,明确图书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定标准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部分,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侵犯著作权罪行为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侵犯著作权罪刑罚的执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亟须结合司法实践寻找出一种更为全面的、有执行力的刑罚执行方式,从根本上打击和减少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许超 《编辑之友》2012,(1):109-112
"入世"给我国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制度的建立带来了正面影响,表现在通过推进我国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等可加强国家"软实力"方面。但在肯定正面影响和十年间我国立法、执法部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保护方面的不足。不足主要表现在执法方面,同时立法、著作权集团管理制度也亟须完善。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必须认识问题,看清原因,迎接挑战,进一步明确著作权保护目的,完善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出版经济》2005,(1):9-9
据法制日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2004年12月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04年12月22日起施行。司法解释规定,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和侵犯著作权罪的起刑标准为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为3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著作权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的中国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侵犯版权的事件更是将网络著作权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愈演愈烈的维权之战,一方面说明国人版权保护意识的日益强烈,整个出版业维权事业也势必会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也表明,"著作权保护"和网络"侵权"或者说"盗版"之间的斗争,是伴随着著作权(知识产权)制度全球化浪潮日趋白热化.[1]而网络公司对作家著作权、出版社版权的侵害和与之相关的制度困境已然成为阻碍我国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新刑法第217条和第218条,对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规定了两个具体的罪名: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作品罪。  相似文献   

16.
蔡军 《中国出版》2013,(10):50-54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侵犯版权的犯罪表现出新的特征:犯罪主体具有广泛性,犯罪客体具有无形性,犯罪行为新型化,犯罪目的具有不明确性。侵犯版权犯罪的这些新特点,对我国版权的刑法保护带来了诸多冲击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应当确立版权人"权利优位"的刑法理念;另一方面应适当扩展侵犯版权犯罪的犯罪圈,完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和处罚原则,而刑法分则未对侵犯著作权罪未遂状态的认定作出明确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体系和刑法总则与分则衔接不够顺畅造成的。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当改变传统认定侵犯著作权罪的构成要件,加强犯罪形态与具体罪名的衔接,实现侵犯著作权罪未遂形态的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制度应为阅读障碍者出版领域的推进剂,因而著作权制度通过技术保障私权时,也为阅读障碍者制定技术措施规避条款.除却技术规避的破解困境外,我国著作权制度还存在该条款适用的前置条款缺失、受益人和适用主体界定不明、通过规避例外流通的出版物"二次利用"的侵权隐患等问题.以《马拉喀什条约》为基准,立足本土化需求,可指引著作权人进行出版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术语的一致性和体系化规定,同时明确技术措施适用主体的义务,对"二次利用"作出再限制规制.  相似文献   

19.
确定著作权赔偿损失的数额有三种计算方法,首先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其次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再次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赔偿。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可以按照作品正常许可使用价格的2~5倍确定,作品的正常许可使用价格可以按照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确定。本文以具体案例阐释了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额的具体计算方法。实践中,部分作者和出版社对侵犯著作权损失赔偿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差。本文以案说法,对这个作者和出版社在著作权侵权纠纷中往往最关心的问题进行阐释。【案情介绍】2002年9月,B出版社出版了季怀银等人编写的…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制度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呈现出主体产生大众化、权利归属复杂化、作品信息数字化、权利内容技术化和侵犯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应对以上新特点,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应扩大到网络作品;客观行为中复制发行行为应注意新的形式;主体上还应当追究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但也要区别对待;主观上的营利应当区分直接营利方式和间接营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