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德民 《新闻界》2023,(11):77-87
晚清官员饬令购阅维新报刊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出现的特殊景象。甲午之后,张之洞饬令湖北官销《时务报》。随后,多省官员效仿札饬购阅维新报刊,推广范围遍及全国乃至日本,官僚士绅和书院学子是重点购发对象。晚清官员之所以集体推广维新报刊,离不开光绪帝对译办报刊的允准、维新报人靠人脉关系的游说、朝廷新学取士的转向与出于裨益政学的需要等原因驱动。在晚清官员的推广下,维新报刊不仅从民间通行官衙,利于“官智”开启,还在书院学子间广泛传阅,裨助新式人才培育,其言论生存空间和报人活动空间也得以拓展。饬令购阅甚至一度成为晚清政府推广报刊的体制化手段。晚清官员和维新报刊的复杂互动,折射出国人办报背后的政治动力,亦是理解报刊助推维新运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昱 《中国出版》2012,(2):63-66
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相似文献   

3.
毕晓直 《编辑之友》2016,(3):109-112
中国近代报刊译者大量翻译西方小说,引进先进的创作理念,介绍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沟通.文章着重阐述近代报刊译者在中西思想交流、中西政治文化互通、中西文学交流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和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近代以来,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报刊业尤其是报刊小说广告对晚清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晚清时期报刊所载小说广告可知,报载小说广告通过参与小说销售市场的运作,对晚清小说的传播及小说读者群的扩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盛洪岩 《兰台世界》2015,(4):149-150
小说兴盛是晚清文学的一大特色,晚清小说在文学格局、观念、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迥异于往古的特点。报刊小说是晚清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它对文体形式的综合考虑,颠覆了流传千年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李亚娟 《编辑之友》2017,(6):97-102
“小说界革命”兴起后,晚清报刊小说被赋予鲜明的政治功用性,小说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启蒙利器.但自光绪三十一年起,报刊小说格局发生新变,小说创作实践与“新小说”理论渐行渐远,小说的快速商品化促使娱乐压倒启蒙.晚清报刊小说的崛起源自被动式的政治热情,但其演转离不开对自身文体本质的能动性追求.晚清报刊小说注定是一场步步深入的渐变式文学变革,在平衡自身艺术品格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矛盾与张力中找寻出路,并将成为日后中国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品格的基本动机和起源.  相似文献   

8.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6,(9):99-102
晚清报刊的兴起,为小说传播开辟了新渠道.受市场影响,晚清小说的转载现象突出;传播形式翻新出奇,出现了小说与广告的结合、小说被改编为戏曲等新形式;小说传播的主旨也从强调有益社会转变为迎合读者趣味.  相似文献   

9.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刘洋风 《出版广角》2018,(15):76-78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中的诙谐文学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晚清的时代风貌.四大小说杂志的诙谐文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们在内容手法上继承了传统的诙谐文学,又进入了诙谐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观念、内容各方面进行了革新,是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李英珍 《青年记者》2012,(20):97-98
晚清是一个中西合壁、华洋共存的时代,中国源远流长的报纸产业,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西方文明及其新闻理念的冲击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晚清报纸可以视为研究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外国人在华创办报刊,本应纳入到中方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治外法权的存在,晚清以来,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享受特权,不受中方管理.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为此,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为收回外人在华报刊的管理权进行过努力.通过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历史考察,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废除治外法权,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13.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创办了首批中国近代报刊。其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就是《申报》。《申报》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时期、全盛时期以及衰落时期。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明确办报宗旨为"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使《申报》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申报》因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5.
管雪 《青年记者》2012,(8):76-77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纸.晚清报纸原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由于报纸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而且外报占绝大多数,清廷对办报活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不干预.到了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的热情高涨,涌现出大量的政论报刊,并引起了清政府对报刊作用的重视;随着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在标榜实行“新政”的同时,清政府开始制定专法来控制言论和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16.
晚清文化人在来自西方的报刊形式与中国远古的陈诗采风活动之间,构建起来一种联系,认为它们是同一条历史发展脉络上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这一思路给西方报刊形式在中国的存在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一李伯元(1867-1906)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从1896年从家乡常州迁居上海至1906年因病谢世,其主要活动是在沪上编办报刊及创作小说。作为晚清重要的报人,他先后主笔《指南报》,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主编《绣像小说》。《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为晚清沪上著名"小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19.
<正>陈季同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他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传播工作,并对西方消除对中国的偏见作出了很大努力,为中西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77年,陈季同毕业于船政学堂,并留学于巴黎政治学堂,长期活跃在欧洲文化界及政界,并与一些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20.
群体政治心态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分化整合提供了一条分析思路。甲午战后,社会各阶层政治情绪的激变成为晚清政论报刊时代形成的心理基础。阅读主体心态从求新求变到激进化、进而革命化,成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变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