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英杰 《今传媒》2012,(1):52-53
本文就主持人语言规范的目的,试论"港台腔"的影响,并分析"港台腔"现象存在的原因,简略探讨内地主持语言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高国庆 《现代传播》2014,(4):163-164
本文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对当代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中流行的"港台腔"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就其对大众语言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起到借鉴作用。一、"港台腔"的提出及语言特点所谓"港台腔"指"港台人士努力学习普通话而尚未熟练的话语腔调"。①反观内地语言对港台的影响,较改革开放以来有显著的增强,如港台地区的人说话时会模仿普通话的儿化轻声等。以往提到的"港台腔"是指语音和语流特征综合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批转”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研委会制定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公约》特别要求, 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工作中,“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 不模仿港台腔及其表达方式。”“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另外,《公约》还要求主持人外形上要有所禁忌,如服饰、发型、化妆、声音,举止要与节目(栏目)定位相协调,大方得体,拒绝媚俗。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传播过程中,主持人肩负着“窗口”和“门面”的重要作用,其作用直接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主持人的“言”与“行”是被观众的听觉、视觉一并接收的。无疑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中审美表达的主要手段,但无声语言与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此,作为主持人必须了解和掌握无声语言,并能灵活运用无声语言,做到“言”、“行”一致,以最佳的美学表达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考察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现状,仍存在大量的语用混乱、语用失范的现象:一、语用选择呈现低俗化趋势在一些地方台,有的节目主持人喜欢嗲声嗲气地用港台腔说话,一些主持人语调油滑,充斥低级趣味的调侃,抓住一个话题胡吹乱扯,随意发挥。虽然词汇的变化体现语言发展,但现在一些主持人对社会上出现的新语汇不作分析,不作取舍,甚至热衷于用那些反映某些落后意识的词汇。当我们在节目中听到诸如“款爷”、“小蜜”、“富姐”、“老公”、“大腕”、“二把刀”、“土老冒”、“发了”、“酷毙了”等流行语汇时,我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如此导向感到惊讶,对主持人语言的质量和节目品位  相似文献   

6.
王岱  王崧 《新闻爱好者》2001,(10):38-38
这几年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播,我们看到一种现象,主持人说话港台腔,再加上莫名其妙的词汇表达组合,这种一生十,十生百的克隆让人无法接受。再看看中央台的节目,听听海霞干脆利落的现在播报,杨晨沉静优雅的晚间新闻,董倩平和温婉的新闻调查,让人欣慰:还有中央台在坚持普通话标准。现在,就娱乐节目中的不正之风谈谈看法。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在公众场合讲话时,对于即兴发挥的内容,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用一些外在技巧来掩饰内心的没把握。可能是因为主持人仓促上马,对节目内容不了解,未领…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交际形式和交际工具。“广播”这门声音的艺术,是交际形式最适宜的栽体。在“声音”这片天空中,“语言”承栽了许多广播同仁的希望和理想,借助它,我们展开“想象”和“自我”的翅膀自在翱翔。  相似文献   

8.
周颖 《新闻战线》2016,(4):24-25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语言越发丰富,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以新词、语体结构以及方言及港台腔运用等多元化语体并存的现象,同时也给经典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媒体语言的多元化语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水仙 《新闻界》2005,(5):37-38
概论 人类的语言是极为丰富的,和人的复杂性相联系,语言的样态也是丰富多样,没有一定之规的,尤其是,人的创造性也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创新上,语言的“幽缈难知”恰恰为语言使用者的创造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因此,语体研究只是对语言使用情况的一种总结和梳理,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既不能做到充分精确,也不可最终强制施行,它只是对规律的认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语言,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这一认识应是我们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张洪 《记者摇篮》2004,(7):28-28,24
提到“说”新闻。这对于新闻播音员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可能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时至今日,对于当初“说”新闻的理解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来新闻可以像现在这样去播的。对有声语言传播的研究本来就是无止境的。实际上这个话题对于一名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虽然不新鲜但却是很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仿佛刮起了“正能量”风暴,“正能量”成为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流行用语,成为我们语言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和亮点。媒体上常见“正能量”.生活中也不乏“正能量”:吃了一碗牛肉炒饭,“哥们,这饭够正能量!”看了一场励志剧,“嗯,这部电影充满正能量!”遇到一个开朗爱笑的帅哥,“哇,他好有正能量哦!”石缝中的小树开出了小花,“这树真是极具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观点平台     
《青年记者》2004,(6):24-24
《南方都市报》社论: “港台腔”何伤大雅? “港台腔”只是小事一桩,因为它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并无道德评断的内涵;而  相似文献   

13.
陶然 《记者摇篮》2009,(6):84-84
主持人语言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实践活动,他们有的是完整的语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可以驰骋的天地;有的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是构建节目的“骨架”、承上启下的“主线”;有的还需要依靠现场的实际内容、节目形式、临时触发,灵活得体的圆场补台。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表达不重要,天天练发音也没必要,甚至认为播音、主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节目主持人只能来自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这种观点是将有声语言当做了“思维的附属品”,对有声语言创作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上无论一个播音员、主持人主持什么节目,运用了哪些技巧,能力有多强、素质有多高、思维品质有多好,最终呈现给受众的都要落实到有声语言的表现上,没有语言表达,思维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中国播音学的奠基人张颂教授不断强调“语言功力”的重要性,并指出: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和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单艳军 《今传媒》2013,(4):113-114
在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中,为了让受众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接受传者所想要表述的观点,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好水平,较好的运用说服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了解说服理论的特点以及运用好说服理论的技巧,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传播效果的整体把握.本文试从广播电视多种节目类型说起,浅析播音主持语言传播中“说服”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艺栏目的主持人应该营造怎样的主持风格?主持人在形象、语言、个性等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呢?结合我主持的艺栏目——《有视红蓝绿》,我认为艺栏目的主持风格应具备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播音主持对一个电视节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播音主持语言不同于日常交际语言,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或严肃庄重或诙谐幽默,都直接对节目风格的定位产生影响。本文就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及其特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凌越 《视听纵横》2007,(4):109-110
有声语言创作是指传播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对文字语言和内部语言(腹稿)进行的“转化”,而非仅仅在声音形式上的“转变”。“达意、表情、言志、传神”,成为转化的目的与归宿,贯穿创作的全过程。它通过语音体现,语音表现的功力却远远超过语音本身。语言包括语音、语法、修辞等等,因此,通过语音要体现的,实际上涵盖了语言的所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图书馆情报人员的体态语言马光华,王国红(西北大学图书馆)一、体态语言简介“体态语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新鲜的“语言”。图书情报部门常常提起“情报检索语言”、“规范化语言”、“文明礼貌语言”等行业语言,而“体态语言”却鲜为人知。但伴随着西方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20.
做广播音乐类节目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歌曲、主持人语言、版花、广告这些既定元素每次都要出现,因为我们细致的排布,它们每次可以以不同的姿态、位置落地,不同的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而每一个元素的排布都要谨慎,这样才能保证整体效果的优化。“到需要它们的地方”,这是排布每个元素的口号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