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丞 《传媒观察》2006,(9):26-27
自1995年手机短信业务在我国开通以来,全国各种终端间收发短信息数量早已经无法统计。短信已经成了无法忽视的社会、化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短信的个性与优势 手机短信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全面赶超传统的信息媒介,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模式,与它独特的个性魅力和相比于传统媒介优势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浅议手机短信在报刊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手机短信服务的发展概况 ,归纳了其在信息传播中体现的诸多优势以及发展前景 ,研究了手机短信服务的主要方式 ,提出报纸期刊在自我宣传、与受众的信息交流中开展短信业务的必要性 ,简要论述了短信业务服务于报刊的应用方法、可行性等 ,肯定了手机短信服务在报刊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媛媛 《新闻三昧》2005,(12):52-53
近年来,手机短信发展迅猛,据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2005年1月20日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手机移动短信业务量达2177.6亿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58.8%。作为正在崛起的“第五媒体”——手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形式,手机短信几乎集中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手机短信是手机媒介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不法分子同样看到了手机短信的经济利益,致使各种虚假短信泛滥。所谓手机短信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拟  相似文献   

5.
全球无数典型社会行动中,手机短信传播发挥了巨大的动员、组织和协调作用,其改变了当代世界政治图景.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短信传播的政治后果、短信传播的社会动员与协调力量的表现,手机的民主力量以及在我国当前政治社会语境中手机短信传播的作为等重大问题在本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6.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7.
王萌 《新闻界》2005,(6):140-140,14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的诞生。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第一条短信。直到今天,手机短信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中,它迅速被国人认可并接受,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和娱乐工具。短信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形成“点——点”、“一点——多点”的交互立体传播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短信传播中信息的流通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随着短信息转发速度的提高,信息会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和数码技术的新型传播方式,手机短信具有多元传播、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功能。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短信传播效果,探讨新型传播在信息控制背景下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传播具有门槛低、送达性、传播速度快、诉诸感情的传播方式等优势,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也增强了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手机短信传播同样存在问题,需政府的正面效果引导和负面效果防治。  相似文献   

10.
刘娜 《东南传播》2011,(1):60-61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赵志刚  高霞 《新闻前哨》2003,(11):34-34
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1000亿条,15至25岁年轻人是主要使用群体,每天平均要发送短信近10条。人们用手指疾速拨弄手机键盘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在拥有近两亿手机用户的中国,手机短信衍生出的“拇指文化”成了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迅成大众传媒“第五媒体”监管应入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统计,刚刚过去的春节,短短7天全国短信发送量达到98亿条!而去年春节期间是70亿条。今年除夕,广州移动的短信流量达到5217.1万条,广州联通的短信流量达到4100万条,也就是说,广州市除夕之夜手机短信流量合计近1忆条。春节8天,广东人发送的手机短信超过10亿条。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中国手机短信近5年增长速度惊人,1999年只有1亿条,2000年增  相似文献   

14.
涂燕平 《青年记者》2006,(24):64-65
手机短信爆炸式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一次革新的契机,不甘在这一新的传播领域无所作为,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与手机短信的联姻之路,广播也不例外。广播节目纷纷与短信联姻相比较而言,手机短信这一新型的传播方式在广播中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目前,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开通短信平台  相似文献   

15.
手机短信--新的传播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湛  吴伟 《当代传播》2003,(5):45-46
近两年,一种新的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引人关注,这就是手机短信.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闻的传播可以看出其优势.今年的大年初一晚22时10分,新浪网新闻中心收到通讯社发来的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络的消息,10分钟后新浪向手机短信新闻订户发出了第一条信息,这是国人最早收到的关于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有报道称"手机短信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又发掘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①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 ,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 ,手机短信较好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 ,并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短信新闻写作特点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信新闻的出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获取新闻信息的崭新渠道,也改变着人们对新闻的传统看法和观念。作为成长中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在新闻传播上显示出巨大的成长空间,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去年8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我国首部短信新闻故事《赵家富》,作品共分14篇连载,每篇均不超过70字,通过小小屏幕向手机用户讲述了抗洪英雄赵家富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之后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传播方式,融合了书面文本、语音文本两类文本的特点,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短信传播与其说是一种交流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在改变人类书写和交流习惯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和群体交往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手机短信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本特点,以分析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顾荣 《新闻知识》2004,(8):23-24
手机短信息服务简称手机短信(shor tmessage Service(SMS)),是GSM网提供的一种服务。于1992年诞生于英国的手机短信,在短短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00年,中国短信量是10亿余条;2001年是189亿条;2002年全年达到爆炸性的900亿条。用拇指收发信息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0.
陈媛媛 《新闻前哨》2006,(2):101-101
手机短信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近年来,手机短信在我国发展迅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在政治、经济、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并给受众和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