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晨 《大观周刊》2010,(46):21-21,14
《简·爱》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孤女简·爱坎坷的一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与反压迫反歧视的呼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勇于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本文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来分析其自尊、自强、自立、自爱以及不屈不挠、敢于反杭的性格特点,以求得对作品主题的更高认识。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认为简·爱身上体现了浓重的女权意识.同时,作品的叙事方式也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注解,从简·爱的成长历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自尊、自爱、时刻追求人格独立的女子.但是,作者在竭力表现简·爱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同时,却由于顾虑重重而不得不表现出对男权意识的驯服和服从.  相似文献   

3.
先秦历史散文描写的人物大都流于片断,人物形象是既单薄又不完整的。而《史记》则以文学手法塑造了许多完整、生动、丰满、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而集中地刻划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历史。因此,《史记》在人物描写艺术上比先秦历史散文有着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诸王传》描写了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蒙兀儿斯坦的兴衰和叶尔羌汗国建立的真实历史。该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描写当时中亚的历史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下《诸王传》塑造了可汗和米尔扎阶层、勇士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三个层次的不同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居多、虚构人物较少与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5.
简·爱和露西·斯诺分别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两部小说《简·爱》和《维莱特》的女主人公。本文通过对她们各自性格特点的分析、遭遇经历的比较及两部书结构特点的挖掘,结合作者的创作过程,体会感受夏洛蒂·勃朗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的"真实再现",丰富了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它弥补了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叙事更加具有奇观效果。这对于表现主题,深化主题,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真  相似文献   

7.
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曾经火热荧屏,其扎实的剧本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戏剧性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显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平无战事》并未拘泥于传统历史剧对严肃的主旋律主题表现与概念符号化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另辟蹊径,将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相结合,做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振。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桀骜不驯又满身正义的方孟敖、严谨精细又忍辱负重的崔中石、满腔理想又悲观犹疑的梁经纶、兢兢业业又传统严厉的方步亭、正直果敢又忠于信仰的曾可达、见风使舵但又真性情的马汉山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老者虽然戏份不多但足够抢眼,他就是焦晃扮演的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具有民国知识分子典型的两面性,集东方的传统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于一身。  相似文献   

8.
梁菲 《大观周刊》2012,(37):24-24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也在丰富。夏洛蒂代表作《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女性主义者。今日中国的女性意识,较西方更加本土化、有特色。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或许更符合中国女性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电视"红色经典"的重构现象日渐成风。通常而言,"红色经典"中的人物形象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脸谱化",但某些改编后的电视剧人物形象成功实现了从"脸谱化"到"人性化"的转变,而这不仅是其吸引受众的原因所在,也意味着今天的我们在启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构历史。同时,这种对于历史的重新思考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但是,过分强调"人性化"有时也会导致作品的"庸俗化",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大观周刊》2011,(37):20-20,25
本文在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下,选取夏洛蒂·勃朗特极具女性主义的作;品《简·爱磅,对比分析女性译者和男性译者在《简·爱》中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特色,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翻译过程中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发掘译者的女性意识对译本的影响,以此丰富当前的翻译研究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潇  公维余 《东南传播》2011,(10):102-103
《红槐花》作为一部红色献礼剧,对爱情进行主旋律的阐释,在红色剧热播季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爱情史诗的抒写中,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植入了明晰的意象符号,为感情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2.
<正>记者所要采写的人物毫无疑问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要尽量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更加丰满。笔者认为,以故事说人物、让人物讲历史、靠历史显人性、使人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5):26-34
《良友》是民国初期在上海出版的一份非常畅销的画报,在全球的华人世界中也很有影响。该刊创办于1926年,1941年停刊,在其刊行的15年时间,正是蒋介石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枢纽,最终跻身中国现代政治权力顶峰的重要时期。本文试图从《良友》画报对蒋介石的图像新闻报道入手,管窥该刊如何利用图像、文字及版面编排等技巧来个案刻画与系统建构蒋介石的媒介形象,探讨历史人物形象形成的媒介因素,为历史人物形象研究提供一个非常见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简·爱》除了“麻醉劳动人民、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常规罪名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罪名:宣扬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个人至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1-81
作为“全世界拥有读者最多”的一部经典文学名著.《简·爱》6月落户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国家大剧院与国家话剧院联手,在“巨蛋”连演10场。  相似文献   

16.
江琦珍 《声屏世界》2017,(10):41-42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的平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又要戏剧性地铺展开,达到高潮乃至落幕.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网络大电影离不开传奇故事的揭秘,离不开有深度的人格魅力和有情感寄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场景环境的烘托.本文以热播网络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为例,从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场景烘托来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女权意识觉醒的代表作品。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勃朗特两姐妹的女权意识。两姐妹作为女权主义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洛蒂的女权意识颇具政治意义,而艾米莉的女权意识则更具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信仰的坚守,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又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奋斗牺牲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还原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郭成禹 《今传媒》2023,(2):90-92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独特的作者性风格与充满哲理的美学风格,为观众展示了脱离胶片时代的电影在进入数码时代后的风格转向与叙事创新。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影片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暗含的政治隐喻,以及对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历史文明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十年动乱中报刊上的历史照片,其中有不少是被“四人帮”乱加涂改过的。“文革”结束以后,这种不顾真实性原则,任意把历史照片上的人物形象,象变戏法一样变来变去的情况还有。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图片宣传工作的威信。保持历史照片的真实面目,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历史照片,就是以真实可视的直观形象,纪录了我国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照片。举例来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