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雍五畤考古研究的又一大突破。自2015年血池遗址被发现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并发掘3处雍五畤祭祀遗址,极大地丰富了对雍五畤祭祀的认知,证明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正确性。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祭祀炎帝。研究过程中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合作,利用DNA、锶同位素等自然科学方法分析出土材料,对雍五畤祭祀用牲、用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北侧吴山东麓山前台地。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为10.2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06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对吴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0平方米,发现车马祭祀坑8座,坑内均有驷马一车,出土青铜车马器、玉器、铁器、骨器等232件组。吴山遗址祭祀坑与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2016年发掘的A类坑类型相近,年代相近。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出土的铁锸应与玉人、玉琮、车马器具有同样的祭祀属性,并用于祭祀特定对象炎帝。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  相似文献   

3.
本文整理分析了吴山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马骨的鉴定、测量结果。根据马骨门齿萌出、臼齿萌出及肢骨骨骺愈合情况判断,遗址中的殉牲几乎都是马驹。据文献记载,秦帝国时期雍地畤祭祀殉牲为“秋冬用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自汉武帝以后“以木禺马代驹”。从祭祀坑均为车马坑、殉牲均为马驹的情况来看,吴山遗址祭祀坑所属时代应为秦至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4.
新疆若羌瓦石峡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从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检验分析入手,结合古代矿冶遗址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瓦石峡遗址的古代冶金技术。文章报告了遗址出土的炉渣、坩埚等冶金遗物的科学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其冶炼工艺,认为此处采用过木炭进行生铁冶炼与炒铁联用的冶炼工艺。对瓦石峡遗址出土的冶金遗物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其冶金技术水平和中西技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8.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9.
晋陕高原包括今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地区,属黄土丘陵的自然地貌单元。此区域文化面貌独立而极具特色,一般被认为属与商王朝同时期的方国文化,学者称之为"李家崖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清涧李家崖遗址、绥德薛家渠遗址、吕梁柳林高红遗址的逐步发掘和近年来清涧辛庄遗址的发掘以及周邻区域的调查和发现,增进了对该区域文化的认知,丰富了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本文在搜集相关报告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晚商时期该地区四处遗址的聚落特征作对比分析,从位置、规模、布局、建筑遗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以发现其间的共通和差异。结合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本文试图架构出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的聚落形态,以期对商代方国地理结构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九洲池是隋唐宋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荟萃了唐宋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典范。本文根据考古资料,对九洲池遗址进行考古分期,对不同时期九洲池的形状规模、池岸结构、池底结构、池中岛屿及建筑等园林要素进行归纳。分析九洲池的宫苑布局特点:"广水无山",平地筑园;多岛屿,九洲池中发现十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依然存在,但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既有长廊建筑,又有亭类建筑,还有殿阁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丰富。"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得益于汉魏时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积水域,唐代扩大面积,成为政治舞台,宋代九洲池面积变小,随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随之衰落、废弃。  相似文献   

11.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博物馆》2009,(3):84-84
2007年4月16日,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其基本陈列“走进金沙”由遗迹馆和陈列馆两部分组成,遗迹馆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场所的发掘地,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大型祭祀遗迹场所之一。陈列馆由“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组成,从各个角度生动再现古蜀金沙王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简册文书是中国很早就有的档案文书形态。商代有简册文书,在甲骨文中有比传世文献更多的记载。从甲骨文的“册”字及部分从“册”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商代的简册文书按照等级的高低,可以分为“册”“典”两类。册为普通简册,典为地位较高的大册。这些册、典文书首先用于祭祀,其次用于军事。由于册更普通,所以无论在祭祀上还是军事上,用册的情况都更多见。典则用于较高等级的祭祀和比较重要的军事活动。可知册、典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习惯用语都有区别。因而从字形和使用两方面看,商代简册划分为册、典两类是合理的,同时也与传世文献的部分记载相合。其中祭祀中所见旧册的使用,更为商代曾将简册作为档案文书保存提供了确切的证据。综合来看,商代是一个大量使用册、典文书的朝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博物馆》2023,(S1):102-103
<正>鸦片战争博物馆坐落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组成,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邱物馆,管理面积达80万平方米,负责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收集、研究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禁毒教育。一、项目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不断调减,天保二期工程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木材产量由天保一期的1058万立方米调到618.4万立方米,产量下调了42%。木材减产将造成木材生产季节作业,采运机械闲置,木材生产劳力过剩,木材产品收入和职工收入降低,工业原料不足,木材生产组织形式不适合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临江林业局2009年至2012年两年时间对枝桠材及刨花板原料进行了二次挑选,实践证明时伐区剩余物二次挑选,是企业创效增收、提高伐区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伐区剩余物二次挑选一是可节约木材,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可增加企业效益。三是可安置生产富余职工,增加职工收入。  相似文献   

17.
清代祈谷礼     
王秀玲  万强 《兰台世界》2012,(12):34-35
清代祈谷礼作为国家祭典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祈求农业丰收和盛世安民的强烈愿望。本文主要论述祈谷礼祭祀场所沿革、祭祀日期选择和在清代的实行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X荧光能量色散分析法(EDXRF),对以陶寺文化为主的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102件陶片样品陶胎粘土部分的成分进行检测,主要从SiO_2、Al_2O_3、Fe_2O_3、CaO、K_2O、Na_2O、MgO、TiO_2等8个常量元素和2个微量元素Rb、Sr方面对检测数据进行了相关讨论。在依次对陶寺遗址、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垣曲盆地和晋中盆地陶片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明确陶寺遗址及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以来的制陶粘土原料有三类,分别为普通易熔类粘土、高钙类粘土和高铝类粘土。三类粘土原料数量的变化与文化分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陶寺和周家庄遗址的白陶以山东龙山文化典型器陶鬶为主,推测用高铝类粘土原料制作的陶器较特殊。同一器类不同时段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器类均以普通易熔类粘土为主,可见粘土原料并不存在专门化的分工。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2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矿冶考古团队对地处长江南岸的南陵县大工山南麓七星河流域先秦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10处矿冶遗址以及8处聚落遗址。通过对矿冶遗址中发现的诸如炉渣和炉壁等矿冶遗物的分析,再结合采集到的陶片和陶制部件进行系统判断,七星河流域可能是南陵地区一处周代较为成熟的采冶中心。进一步梳理南陵及周边区域历年的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结合聚落遗址、土墩墓以及出土器物综合分析,推测这一地区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体,兼具中原文化、淮夷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而该区域的主要族属可能是与江淮地区群舒各国有关联的土著族群。本次调查为研究皖南沿江地区先秦时期矿冶活动及吴文化在该地区的交流传播提供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县境内巍宝山北麓的新村是南诏第一代国主细奴逻(公元617年至674年)的耕牧地,也是南诏文化和彝族土主文化的根源。历经千年风雨,细奴逻耕牧地遗址尚存,南诏土主庙几经损毁复建,至今依旧巍然矗立。自称细奴逻后裔的彝族村民世代生活在祖先的耕牧地,他们保持着浓厚南诏文化和土主文化,其独特的祭祀及礼仪习俗也一直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