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对于广州来说,亚运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盛会.而亚运之于<南方都市报>,不啻于一场攻坚战.亚运开始前一个月,我们就已明确亚运报道要摈弃无太大意义的战报,更看重每场比赛背后所带来的思考.我们记录每一枚金牌的诞生,但绝不"惟金牌论".我们希望用笔触告诉读者,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盛会.  相似文献   

2.
看了《圣火90》这部纪录片,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随着圣火传递的一个个动人镜头,人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国在奋进,人民在拼搏,整个神州大地在沸腾。作品给人的鼓舞是巨大的,它点燃了亿万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火。这部纪录片集纳了亚运会前全国各地传递火炬的精彩片断,加以精心编辑,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题材更具魅力,主题意义更加深刻。它标志着亚运前奏报道的结束和亚运报道的开始,是整个亚运报道中举足轻重的部分。作品气势磅礴,富有震撼力。随着摄  相似文献   

3.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4.
举国关注的亚运盛会,已圆满、成功地落下帷幕。那空前的亚运新闻角逐中顽强拚搏、团结奋斗的日日夜夜,却长久地留在每个参战者的记忆里。汇发招待所,紧邻亚运村,吃住行却不能与“村民”相比。这里,就是北京日报亚运报道的前线驻地。9月17日,50多名记者进驻,开始了紧张的新闻之“战”。说它是“战”毫不夸张。二十多天,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没有按时吃饭、睡觉,节假日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曹璇 《东南传播》2011,(6):168-170
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报纸为从电视和网络以动态报道见长的垄断中突围,报道亚运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必须以新闻照片为武器。本文通过对亚运会期间,《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亚运专刊中的新闻照片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其在报道内容和排版方式上表现出的倾向性,以及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次亚运会,可以说给北京以至全国各行业,吹来一股强劲的神奇之风,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被称为“亚运气氛”,或称作“亚运精神”。北京日报编者发出了一句极富时代色彩的感言:中国人团结起来干什么事都能成。人们读着这句发人深思的感言,再看看北京日报10月8日的头版只有三条消息(转版)的闭幕式版面设计,不禁拍案称绝。它的确把国内报刊亚运报道的版面设计,推向一个最高峰。我的一些搞新闻业务的同事,拿着这张报说:亚运报道给中国报界带来一场革命!然而,亚运会刚过,许多报纸似乎又变样了。虽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发议论,从各个角度写文章,主题只有一个:让亚运精神长驻。(有的  相似文献   

7.
"亚运之路"连接亚洲 在本次亚运会报道中,<广州日报>清醒认识到,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广州亚运会报道重点之一就是充分展现非奥项目魅力.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好广州亚运的对外推介宣传,扩大本届亚运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为第16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气氛,是当前广州亚运筹备工作中需引起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主要以2009年近一年亚洲部分地区(以港澳台为主)媒体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境外媒体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情况,分析现有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舆论导向,并提出了做好亚运对外宣传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体育报》亚运报道进行回顾和梳理,再现其亚运报道的原貌,以期为即将到来的广州亚洲报道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媒体策略——丰富内容吸引观众迎战亚运报道亚运会和亚残会期间,广东体育频道将全天候播出亚运会相关节目,可以说,广州亚运会的相关节目,将是广东体育频道贯穿2010年全年的重点节目。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从2001年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近十年来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坚持以赛事直播、新闻、专栏为主导,已经成为了广东收视市场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在“亚运新闻战”中,人民日报副总编李仁臣在夺取第一块金牌的赛场上,写出了生动感人的短新闻。北京日报副总编刘宗明亲临赛场给“前线”记者讲亚运新闻报道要点。“老将”出马,是亚运新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亚运会,写下了中华民族体育史上迄今最辉煌的一页,也为中国新闻界创造了一个展身手开新篇的历史契机。翻开京津沪穗各报,亚运报道十分引人注目。人民日报及海外版除了在要闻版报道亚运会重大新闻外,还各辟了两个“亚运专版”,并另出一张彩色对开的《亚运新闻》,规模之大自该报创办以来未有先例。首都其他报纸如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等也纷纷推出亚运专版,中国体育报增出了晚报,北京日报更是全力以赴,用50%至75%的版面报道亚运会,显出了东道主城市报纸的气派。外省市的报纸上,亚运会也始终唱着“主角”。津、沪、穗等沿海城市原本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亚运报道中,《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人民日报1990年8月3日一版)显得别具一格。首先表现在立意上。“作文须先立意”。文之立意犹如人之气质。立意高洁则文章俊秀。亚运报道迄今为止已不可计数。其中不乏精彩之作。象亚运工程建设这种同类题材的报道,由于报道周期长,报道对象单一,要想出“新”,只有在立意上下功夫。《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下称《月亮》)正是在这方面成为同类题材报道中的佼佼者。《月亮》是一篇亚运工程建设的总体报道,作者用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头——一个早已被科学家澄清的“误传”至今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得出一个不同凡响的立意: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这个立意颇具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击中了时弊,在读者中产生了共振。这些年,见惯了冲击中国市场的  相似文献   

14.
亚运盛会5000年来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5000健儿奔腾跳跃,纪录迭出;5000记者穿梭其间,传报点评,新招连连。亚运圣火照耀下,一切都富有朝气,一切都在变。本刊辟“亚运报道”临时栏目,连续两期以亚运为焦点,追踪采录、分析褒扬,意在将北京亚运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新气象,将同行们在此期间创造的新经验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亚运精神及经验,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唯因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只能待日后弥补了,欢迎同行们继续来稿。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报道也应强化策划,解析选题、择取角度、构思设计……有了策划,报道的深度与影响力自是不同。刘翔伤愈复出,征战亚运,可以说举国瞩目。但是身临现场采访的摄影记者毕竟数量有限,那么如何来完成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摄影报道呢?从这幅照片来看,作者的表现手法令人称妙:"2010年11月25日,浙江嘉兴市中医院理疗室里,几名患者正在做牵引理疗。  相似文献   

16.
10月8日的中国青平报上登了一份以“我看亚运会”为主题的电话调查,其中在“你对本届亚运会的报道有何评价”一项里,回答“很好”和“好”的有31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8.3%。这个调查是接近实际的。在以往多次的民意测验中,对新闻媒个不满意的总是居多,而在这次的亚运报道中,中国的新闻形象有了改观。回眸亚运盛会期间,许多人都是上班先抓报纸,下班守着广播,电视。亚运会上威武壮丽、精彩纷呈的竞技把神州大地搅得热气腾腾,激励了亿万人的爱国心、凝聚力、拚搏志。这是亚运会的成功,但也大得力于新闻媒介的传播。今年在中国,可称作亚运年。举国上下叫得震天响的一个词儿是“亚运意识”,从迎亚运会之时起一直响到亚运开赛,把个亚运的文章做的有声有色,十分辉煌。随着亚运圣火的熄灭,又出来一个新词儿“亚运后意识”。这个词儿拗口,不一定叫得开去,但这个意识却是要得的,我们是应该趁热打铁,在这个“后”字上把文章做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场伟大的竞赛,同样需要亚运健儿那种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拚搏精神。事实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  相似文献   

17.
国人竭尽热忱、世人亦为之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至今已经两月有余。记得圣火刚灭,盛赞亚运雄风吹进中国新闻界,把报纸版面设计推向前所未有高峰的文章便连篇累牍,读了让人振奋。然而,许多经验还未及仔细学习,又忽见一些报刊发出“报纸又变样了”,“照片不见了”,“版面画得那么没劲”的叹息。我此时提笔回顾亚运摄影报道,兴致已实在不堪与两个月以前相比。然而,细想想,哲学家早已点拨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可不,现在的报纸版面纵然不如亚运期间那么好,也不见得比亚运前差到哪儿去。对于曾经亲身参加了亚运报道的人来说,我们毕竟一度辉煌。如今记下那一度出现的辉煌,即使起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运用框架分析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主题框架、结构框架、话语框架三个层次,通过报道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的图式结构、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八个方面,对特定时期广州本地主流报纸对广州亚运筹备的报道框架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四个主要特点,并总结出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和我国体育竞技实力的增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我国主流纸媒亚运报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呈现出的政治图景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的岭南体育文化图景,从报道体裁的多样化到以体育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主,从以关注我国优势夺金项目到重视对冷门项目以及非奥项目的报道,反映出近20年我国对奥林匹克观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特别奖(6个) 中央电视台《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北京》人民日报版面(包括海外版、《亚运新闻》版面) 北京日报版面(包括《亚运专刊》版面) 新华社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