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2.
张瑞 《大观周刊》2011,(41):19-20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又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学活动不孤立于社会.而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并且作用于社会。在人类社会中自成一个系统.即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三者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作者创造出作品,作品为读者说认知,接受。研究后反馈给作者,作者再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纽带相互作用.呈循环之势。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潮。所谓"接受美学方法",就是从读者与作品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一种方法。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社会化,大众传播得以普及,公众的文艺接受出现回归读者本位的倾向,诸国的美”,学接受理论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把读者作为传播的中心来研究文艺接受的理论。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我国的作家们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刘心武就此对记者说:“我在寻来什么?这不能不涉及到接受主义美学对我的启示。过去我们所习惯的古典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作者往往把作品写得很完美,很周到,很富于情感,他能够引导读者随着他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沉浮。这样,读者几乎等于被作者所控制。接受主义美学,则反对这种控制……读者再…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所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启发我们,作为学术期刊的第一读者,编辑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他的阅读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到稿件的未来走向,以及对稿件作者的价值评判.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看,编辑的定位,应是稿件批评者与欣赏者的合理结合.批评者的眼光可以使稿件不失创造性;欣赏者的心态可使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稿件也不被忽略.  相似文献   

7.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祁林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被文艺理论家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举耀而出的。M·H·阿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叶维廉的“文艺理论的六个不同导向”、以及刘若愚的“循环艺术过程”,都将文艺审美过程确定为“宇宙、作者、读者”等诸...  相似文献   

9.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不等于文本,也不等同于文本的现实,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上。”换言之,就是文本与读者的结合才产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学作品能够被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是因为受到文字、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是其巧妙地运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来普及人性与人情,进而跨越地域限制,于人们之间传播.文章以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成功传播为例,详细地阐述及分析了成功的文学作品被传播与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作者创作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传播,被接受者接受以后才算是最终完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接受者对作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可以离开接受者而自足存在的所谓的艺术作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创造性在于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部作品,在它完成之后与读者正式见面之前,要送到出版社或期刊社与"普通读者"之代表的编辑者进行第一次见面--作品原有的美,要被编辑者所接受、评判、消化.然后,编辑回过头来,再对作品有欠缺的、不完美的、可以继续挖掘的地方予以弥补、修正、充实,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完善、完美.这个过程便意味着正是通过编辑这一环节,作者实现了其作品由主观到客观、由心灵到现实的哲学飞跃.同时也说明:作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完型,要使它从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意义上最终完型、定型,必须经由编辑之手进行加工整理.而所谓的加工整理,其实就是对作品进行编辑意义上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6.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何芳 《青年记者》2006,(8):74-75
在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最早出现接受美学概念,提出了著名的四要素说,认为文艺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创作——作品——接受三个环节主客体双向交流的审美过程。作为对俄国形式主义、法  相似文献   

19.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周睿 《图书馆论坛》1998,(2):15-15,55
1接受美学的启发本世纪7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逐渐风靡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它发源于联邦德国,而后传向欧洲大陆和英美诸国,远及日本,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逐步介绍这一理论,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作为图书馆学界,是如何与文学美学界的接受理论产生关联的呢?这个跨越的桥梁和联接点就是二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读者。接受美学的两位创始人,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建设接受理论的出发点是:坚持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