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宏  孟昭瑞 《青年记者》2017,(31):43-44
作为仪式的节日 从文化的角度看,节日就是一种仪式.比如说,中国在“文革”时期一度弱化了传统的春节,当时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封资修”的代表,官方鼓励的只有一些政治节日.但在“文革”结束以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迅速反弹,再次获得了比阳历新年更高的地位.央视春晚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对春节的恢复脱颖而出的,很多中国人把春晚看成一种新民俗.可以说,春晚最好地诠释了春节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从1983年开始每到春节,中国中央电视台便会推出它的大型晚会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很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仿佛从来就未曾将这档节目看作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春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二十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走过的历程十分不平凡,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更因为每一次的节目都融会了中国电视界和演艺界的精英们的智慧和汗水。这档节目甚至造就了一些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电视观众的人物,如倪萍、费翔、赵本山……然而到了上世纪的90…  相似文献   

3.
《东南传播》2023,(2):I0003-I0003
“中国台湾这边正月初二要回娘家。”“中国内地也是哦,我们这里初二是‘姑爷节’,岳父岳母邀请女婿的……”两岸主播除夕“空中”连麦,拉开了2023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的序幕。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牵头组织的2023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以“前‘兔’似锦.新征程”为主题,为两岸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送上迎新纳福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许多重大的节庆活动中,最能打动人心而牵扯到千家万户以至于达到普天同庆的要数春节."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扬震>:"又见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此句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思绪与心情.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历时二十多天之久,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之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5.
王歆雅 《新闻传播》2009,(9):135-135
“从微观上来说,对于普通的观众,经过精心筹备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确是一场感官的饕餮盛宴.但是从宏观上观之,春节联欢晚会带给中国,带给中华民族的却不单纯是一场节目的盛大演出.春节联欢晚会在现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许多重大的节庆活动中,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要数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历时二十多天之  相似文献   

7.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并组织全国十三家省、市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2007年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一欢乐中国”春节期间已经在中央台及东、西、南、北、中全国十三家省、市级广播电台同期播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位听众在给内蒙古电台的朋友打电话时说:“我们碰巧听中央台的广播时听到了你们内蒙古电台的春节节目。那么多好歌,各地有各地的风格,我们一直听完。过年家里人来人往的,以前我们一直是开着电视听声音,顾不上看,听到这些节目这么好,我们这几天就听广播了。”朋友的一席话令人欣慰,也让人感触。可以说“2007年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为广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开辟了一条可行的路子,树立了一种模式,也为今后电台之间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品味年文化     
腊月二十三,正是农历的小年,在日益浓烈的过年的氛围里,我们编辑了这期专题,和读者谈谈年俗和过年的文化。春节是我们中国最盛大的节日,节日的民俗里,浸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春节的习俗     
《云南档案》2012,(1):58-58
<正>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春运的结束,这一波“春节概念”新闻才告别了受众。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内容。“春节新闻”年年要做,却又难以出新。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回到了乡村,使得这个国家出现了无数个“空城”。春节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荒村”。  相似文献   

12.
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世俗神话的诞生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春晚”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仪式,形成中国观众习惯性的收看行为。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春晚”本身也成为现代春节的一部分。“春晚”融相声、小品、歌曲、舞蹈、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引导穿插串连起整台晚会,集中突出一个盛大主题的综艺晚会形式首开电视晚会节目之先河。“春晚”荟萃了国内知名演员、影视红星或是港台著名艺人,各个节…  相似文献   

13.
春节的活动,如阖家团圆、祭祖敬神、礼尚往来,大吃大玩、洗扫迎新等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文传统,又反映了中国人的现代化观念。时间观——抱早。至今中国人回家过年,仍强调除夕团聚的特殊时间。反映中国人时间观是很强的。生命观——敬老爱幼。春节中尊老怜幼的气氛格外浓厚。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小辈为长辈祝“长命百岁”等,使老人和孩子在精神上带来极大的快乐。休闲观——象征计划性。中国人连过春节也在精打细算一年的生产生活,不过是通过一定的表演仪式,“打春牛”、“谢年”等象征性地做好全年的计划安排。说明中国人即使在过年…  相似文献   

14.
正1月2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在平遥古城,2014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活动今日正式拉开大幕。2014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活动由山西省文明办主办,晋中市文明办、平遥县委、平遥县人民政府承办,以"走进古城穿越千年"为主题,共有"启动仪式、街区灯会、社火展演、年俗体验、戏曲表演、书画联展、影像采风"等组成内容,展示平遥独具特色的戏曲、社火、灯火等春节民俗民风和中国汉民族传统的年俗  相似文献   

15.
格调 《兰台内外》2010,(6):64-64
在国人传统的习俗里,从腊月二十三到春节,每天都是有讲究的。下面这首古老的歌谣,把这一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酉,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记者高方)2月16日,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频道《今日影评》主办、1905电影网协办的“2016-2017贺岁档-春节档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云集数十位电影界、影评界人士,共话贺岁春节档,探讨如何提升电影艺术的创作质量与发挥电影评论引导作用,为2017年中国电影发展作序.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参加会议并发言. 由元旦、春节衍生而出的贺岁档、春节档一直是各路影片轮番登场、收获票房的“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7.
方军 《中国广播》2006,(3):34-35
丙戌新春,又一个普天同庆团圆美好的佳节,中央台经济之声结合自身经济报道优势、发挥频率团队合作的特长,为全国的听众朋友精心打造了一台主题为“穿行中国、穿行快乐”的春节大联欢节目——“穿行中国大联欢”。一、整体策划设计精巧,经济、文艺相得益彰,凸显经济之声频率特色经济之声春节特别奉献“穿行中国大联欢”从策  相似文献   

18.
李丹萍 《青年记者》2016,(11):56-57
中国演艺界曾流行“演而优则唱”的话,若把这句话放到主持界说“演而优则主持”也丝毫不为过.1988年,话剧演员倪萍在中央电视台开启了自己的节目主持人生涯,两年后正式人驻央视当时的王牌综艺节目《综艺大观》,并先后主持了十三届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名演员,倪萍除了容貌好声音甜之外,比起当时的专业主持人无疑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会演”.当然她的演绎是亲切自然、端庄又不失幽默的,这样的主持风格也为她赢来了掌声和荣誉.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十三家省市电台,推出“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向全国听众奉献了一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节日“盛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次大联播中“烹制”了一道飘溢着浓郁中原风味的节日大餐——“盛世唱中原”,表达了对全国听众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20.
正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中国传统佳节中最隆重的节日。它与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有关:农民靠天吃饭,每年春耕秋收,形成规律。中国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都以此方式纪年。每逢春节,游子思归,阖家团圆。"过春节"是一段长途: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进入年关,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过年"一词,会唤醒许多美好的回忆。风鱼、咸肉,风鸡吊在外面吹风;排队买年货、家家户户祭灶神;小年夜里做蛋饺、包汤圆;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大年初一穿新衣、发压岁钱;提着蛋糕走亲访友……如今年味淡了,听到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中回忆这些片段,恍若回到过去时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