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场采访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表现形态。“尽量到事发现场采访”可以说是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之一。但“现场采访”究竟应该怎样从理论上认识,怎样从方法论层次上把握,还少有专著系统论述。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同志的《现场采访论》是他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讲课的讲稿,对“现场采访”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既阐述了现场采访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又回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总结了国内外同行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在这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本刊分四期连载,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3.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现场采访要恰到好处,需要广播电视记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讨。如何克服记者现场采访提问“不到位”的通病。具体说来应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认直作好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临阵不慌,稳操胜券。现场采访录音录像常常是“一锤定音”、“一拍即成”,当场出成果,没有什么反复修改的余地。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前,要尽可能了解所要采访的人和事,明确采访目的、问题,怎样提问,对方可能答什么,追问到什么程度等。总之准备得越周密,临场应变能力就越强,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我们在采访“一支活跃在田…  相似文献   

6.
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巴黎和会,成为巴黎和会签字那天惟一到场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位现场采访国际会议的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京青年报》的记者,笔者曾在1999年——2002年间,赴南斯拉夫、东帝汶、阿富汗、俄罗斯等国际冲突地区采访。 就国际冲突的现场采访而言,中国记者(特别是地方媒体的记者)无疑是年轻、缺乏经验的,这是  相似文献   

8.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为中国人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讲课时说:现场采访的方式分成四种类型:①重大突发事件的“遭遇战”式采访。这种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讲最富有挑战性,是现场采访的最高层次。②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式采访。这种采访虽然不是突发性的、但也要求记者在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容易较好把握住重大题材的报道。③“暗访式”现场测验采访。记者为了查实、验证一种看法,精心选择、策划并以“当事人”的身分去直接介入事件,进入现场采访,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0.
靳羽西同记者们在一起交谈去年7月27日至31日,著名美国《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一行5人到黑河采访。我作为跟随采访的记者之一,有机会看到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收益不浅。采访前的准备7月27目中午靳羽西一行从北安下火车,饭没吃,水没喝,接着就换乘汽车,直奔二龙山农场。稍休息一会,听了不到10分钟的情况介绍,就投入现场采访。她一针见血地问农场负责同志“你们赚钱吗?”“我们不盈利”,农场负责人回答。“这样政府就不喜欢你们喽!”“我们实行任期制,不称职就下去”。“OK”。次日,在五大连池没有听情况介绍,早晨5点80分,就投入了现场采访拍摄。并当着几百人的面,在翻花泉向疗养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来,靳羽西来访前是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她已经同被采访的单位很熟悉了。我问靳,您在这次采访前,都做了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1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有幸聆听了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的南振中先生给研究生上的一堂有关现场采访的新闻理论课。 南振中先生将现场采访的方式分成四种类型:①重大突发事件的“遭遇战”式采访。这种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讲最富有挑战性,是现场采访的最高层次。②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式采访。这种采访虽然不是突发性的,但也要求记者在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容易较好把握住重大题材的报道。③“暗访式”现场测验采访。记者为了查实、验证一种看法,精心选择、策划并以“当事人”的身分去直接介入事件,进入现场采访,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所以目前也被大量采用。④带有弥补性质的“过去时”采访。虽然记者不可能事事、时时到达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体验式采访热:《新民晚报》记者深入一些辛苦行业“下生活”,并根据亲身体验,写出“体验札记”;《扬子晚报》推出一组体验式报道──《与你同行》,记者在盛夏酷暑与采访对象同吃住,共劳动,并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感受来反映采访对象的酸甜苦辣;《羊城晚报》记者乔装‘打工仔”进入某合资企业,“体验”打工仔遭受体罚、殴打的屈辱,并写出长篇体验式报道──《来自高墙内的哭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段时期以来,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吹来了一股求真务实的清新风气,颇得…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沧州日报记者邓金艳采写的《她在台历上过日子》(载1989年12月1日沧州日报),大多采用镜头式和对话记叙的写法,可读可信,极为感人。作者四次深入现场采访,直至看见主人公夫妻俩写在台历上的“悄悄话”,又同采访对象推心置腹,掏出了心理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记者没有罗列新闻事实,只写了丈夫嗔怪、哼曲熬药等几个细节,就活画出一个事业型女人。台历上的留言,更是极具说服力。常说记者采访搜集材料要“多多益善”,材料的运用却要“以一当十”,这篇新闻较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这则新闻在写作上也有独特之处。题目“她在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的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倡导“现场采访”? 从新闻界的实际状况来看,绝大多数编辑记者对“现场采访”都比较重视,无论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时候,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时候,一大批编辑记者深入生活第一线,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鲜事实,总结了不少对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的新鲜经验。近几年,中宣部和全国记协积极倡导记者采写“现场短新闻”,穆青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鼓励年轻记者采写“视觉新闻”,郭超人同志提出“抓作风、改文风”,这些措施促进了记者深入事发现场进行采访,这是新闻界的主流。然而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在新闻  相似文献   

15.
《智利大雪崩现场采访记》(见1987年12月7日《新华社新闻稿),是一篇内容比较充实的现场特写。记者以目击的事实,向读者介绍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近郊风景区安第斯雪峰发生的巨大雪崩和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特别值得赞扬的是,记者在灾害发生后,争先赶赴现场采访。由于记者的采访意识强。主动争取到智利社会宣传局的特许,作为第一名外国记者进入灾区现场采访,抢先发出了有特色的第一手报道。在灾区,记  相似文献   

16.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7.
电视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对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士的采访活动。它通过电视屏幕把记者采访过程直接展示给受众,使受众产生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生动性和群众参与意识。同时,电视现场采访也是记者展示个性魅力和个人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运用好电视现场采访,使采访活动出“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刘斌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9-109
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记者能够采集到真实度高、价值高的社会新闻材料。这对记者就有很高的专业技巧要求,不仅要有很高的现场采访技巧性,还要有很强的现场采访应用性。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针对突发新闻现场采访的一些技巧,希望可以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名字被用作街道名称的中国记者许宝健《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5月,他采写的《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豫鄂两省的强烈反响,两省省委书记分别到实地考察并作批示。1992年5月28日,河南孟楼规划的15条街道全面贯通,为感谢记者,便把新建的连接两个孟楼的街道命名为“宝健路”。●第一个建议“设立特区”的记者连云山《人民日报》军事记者、军事评论员、国际评论员。1962年秋冬之交,连云山深入到深圳边境和香港九龙等地采访考察后,写下包括建议在深圳边境一带建立“特别政策…  相似文献   

20.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