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2.
蔡志军 《新闻知识》2001,(10):40-41
读者提供了最棒的新闻线索《鹏城天才少年摘取肖邦钢琴大赛桂冠》先后获得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等,不在于这条新闻写得多么好,而在于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先报道这一新闻的报纸。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抢先,我都一一告之:是读者,是读者最早提供了线索。说起来获得这条新闻线索是一次偶然。2000年10月17日下午4时,第二届高交会已近尾声,记者在高交会现场采访完毕,决定乘专车前往振兴路一带采访高交会给餐饮业带来的商机。正是在车上,记者遇上了这位提供线索的姓梁读者。这位读者告诉记者,深圳有两个学生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昆明艺术节闭幕后,与中国京剧艺术家关肃霜约定于三月六日去她家采访,不料,关肃霜于此日不幸逝世。于是作者写了《一次没有交谈的采访》的特写。报道了关肃霜逝世的消息,又写出了关肃霜与长春的关系及她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这篇特写获1992年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一等奖。特写的时效性强。作者于三月六日去关家采访,当天即写出稿子,次日晨发稿见报,传播了关肃霜不幸逝世的消息。成为全国的独家新闻。作为一名记者能够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大而又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及时地报道出去,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好的发挥,这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这取决于记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的体现。本文作者于三月六日采访中,意外地逢采访对象关肃霜逝世。遇到这种始料  相似文献   

4.
1995年,全国晚报记者协会举行现场新闻大赛,我写的一篇通讯——《昨天,省委书记在麦田》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同行和前辈对这篇稿评价是:一是现场感强,时效性强;二是有新  相似文献   

5.
发表在6月10日的《太原晚报》上的《寻“魔”记》一文,在1993年度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中被授予一等奖。对《寻“魔”记》来说,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是一串由“寻”字穿起来的珍珠。我这里所说的由“寻”字穿起来的珍珠,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是指有着两种类型的珍珠,一是太原市治理环境的丰硕成果,二是特写作品中的语言特色,而这两种珍珠又都是“寻”出来的。先说第一种。作者在这篇特写中明明是要告诉读者太原市经过环境治理后的崭新面貌,可在表现手法上却不落窠臼,没有“不见了滚滚浓烟,处处是绿树掩映”一类的描写,而  相似文献   

6.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1991年9月,在中国革命纪念地西柏坡,我在江泽民同志身边采访,并与之握手合影留念,使我受到了巨大的教诲。特写《总书记吟诗话风云》获河北省八家地报现场短新闻大赛特等奖,记下了我新闻生涯中的最高殊荣。  相似文献   

8.
周国昌 《新闻窗》2010,(4):96-97
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采访活动获取新闻事实,成就新闻作品。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  相似文献   

9.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一侧记者罢采的新闻5月17日,《北京晨报》刊登一条新闻:辽宁、沈阳的十几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联合抵制采访沈阳海狮队的足协杯比赛。新闻中说,此事爆发的导火线是,海狮队的“老板”——沈阳华晨金客足球俱乐部日前拒绝和驱逐《辽沈晚报》记者入场采访。以《辽沈晚报》为核心的沈阳新闻媒体认为,华晨金客足球俱乐部把记者驱逐出场,原因是对《辽沈晚报》的批评报道不满:4月11日,海狮队主比赛中,该俱乐部负责人指使球迷在看台上打出了“铲除文字汉奸郝某某钱某某”的巨幅标语,攻击曾经写过批评报道的《辽沈晚报》两名记者;4月29日…  相似文献   

11.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1,(10):41-42
蔡志军采写的消息《鹏城天才少年摘取肖邦钢琴大赛桂冠》荣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这篇报道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拜读了原稿和作者写的“采访体会”以及全部后续报道,似乎从字里行间找到了答案,发现这个“特等奖”留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记者如何对待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李云迪参加肖邦钢琴赛进入决赛的消息是一位读者提供给记者的。记者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抓住这一有价值的线索,一边采访李云迪所在的学校,一边网上查看比赛情况。在10月20日清晨7时通过越洋电话获知李云迪获得金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阅读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好像欣赏一组色彩绚丽、气韵流动的速写画,更像观看一场慢速放映的形象活脱、声情并茂的立体电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是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1982年11月24日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印度新德里)采写的,后以“好通讯”入选。从它的写作特点来看,叫它“新闻特写”或简称“特写”更确切一些。不少新闻写作书是把特写从通讯类中抽出单独讲说的。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4.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15.
9月29日晚,《青岛晚报》记者邹亮在采访一起火灾时遭围打。10月10日,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在采访河南登封市昌达煤矿透水事故时,采访被阻,相机被抢,并被殴打致伤……近年来,新闻工作者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并不鲜见。维护记者的合法权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本刊一直追踪研究的问题。 阚敬侠,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调研员,长期从事新闻与法制的理论研究。李毅,大众报业集团新闻诉讼室主任,先后参与了上百起新闻官司。在第四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就“记者的权利与维护”这一热点话题,请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常见的场景中,一幅不寻常的、有趣的、有人情味的照片”,这是美国新闻摄影年赛对特写照片的定义。这样定义“特写照片 似乎失于宽泛,但它对于记者拍摄“软新闻”无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当地时间5月26日20点45分,波尔图队和摩纳哥队黑马对决,争夺冠军杯,全球传媒聚焦奥夫沙尔克竞技场。比赛前一日,摄影记者能拍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可读性原则晚报在选择新闻稿件时,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否则,办报就会偏离方向,报纸就成为“官”不看、“民”不读。《南鄂晚报》在选择稿件时,要求编辑从本地市民群众关心的角度、本地市民读者接受的形式、本地社会生活有益的内容来选择新闻稿件。注重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切忌把新闻淹没在大堆的空话、套话之中。群众关心的生活小事,日报难以持续地进行关注。而晚报则可不惜篇幅,作为一次战役来进行报道。如《南鄂晚报》《嘉棉职工吃水难》连续报道,历时三个多月,派出多名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共发稿数十篇,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