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71.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探索新的有效途径;要有一个判断是否传统优秀文化的明晰标准,形成一个肯定性的合理内核;借鉴中国传统荣辱观教育经验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主体道德自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榜样示范,重视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72.
洋才化人才观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一定危害.要关注人才高层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公正合理人才评价机制,彻底消除洋才化人才观的消极影响以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发展,促使人才更加不断地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73.
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明确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和谐文化生产力;指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深刻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74.
知荣明耻,邓小平构建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逻辑起点;正本清源,把被颠倒了的荣辱观念重新澄清过来,把没有搞清楚的荣辱观念重新搞清楚,还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本来的面目,这是邓小平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一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把处理义利关系作为荣辱观的基础,关注人格和尊严,并由此生发出重视国格和民族尊严这个基本点,邓小平在新时期赋予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的时代特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邓小平明确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75.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南,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对象、主题、条件和环境等变化的基本规律,拓展路子,防止僵化;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有效载体,抓住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辟各种阵地,营造思想教育的社会氛围;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其现实应用价值,就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人格的人,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培养起学生的重德意识、责任意识、团结互助意识、诚信意识、自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成才、成功,才能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77.
周恩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重要的成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对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着深刻的论述并为之形成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工作。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探索构建中国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历史性的铺垫;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荣辱观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8.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加强政党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为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重学、倡学、导学"的脉络,对江泽民的一系列党建思想进行梳理,汲取其中的有益经验,对我们今天创建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关键的领导人之一,立足于实际工作对经济、政治、文化都做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经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重视科技和环境;政治方面探索民主政治建设,关心民族问题;文化方面关心文艺和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全面性、层次性、一贯性、艺术性、重点性、包容性和批判性。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批判继承,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