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任友群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教育信息化对高校产生的影响以及高校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体制。  相似文献   
52.
我国网络学历教育脱胎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受惯性思维与教育体制的双重影响,其方方面面都留下了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烙印。这与我国网络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然定位极为不符,削弱了网络教育对于我国整体人才结构的贡献。我国网络教育的主要培养区间——本科教育应走出应然定位与实然状态之间的错位,坚定应用本科之方向。我国网络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科学整合生成型模式以响应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摆脱精英教育的课程理念,在支持服务方面应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业考核方面应强化绩效评估以支持应用能力发展,在师资配备方面应培植能够体现培养定位的教师团队。我国网络教育应力争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互通,使网络教育成为与普通高校并驾齐驱的人才培养力量。  相似文献   
53.
大学提供给学生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学习环境。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注重效用原则,强调实用主义方法是引导人们积极地改造环境。从实用主义角度认识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以ICT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目前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存在硬件建设整体设计融合度较低、软件设计考虑师生需求不够、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教学服务缺乏个性化支持和一站式服务、总体投入依旧不足等问题。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倡导使用者设计及相关者参与,提供有效学习服务等方式来改变建设模式,从而促进创造性学习的发生。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正在成为高校破解的命题,“云大学”的概念已经出现在可能的解决方案中。  相似文献   
54.
学习科学在诞生至今的短短20余年,迅猛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作为国际学习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平台,《学习科学杂志》(JLS)记录了它20余年的发展动态。为此,通过设定发文时间与杂志载文、作者情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学科内容和研究对象层次六大变量,对JLS自创刊至2009年共19年的载文进行了系统分析,概要描述了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四条其为我国相关研究带来的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55.
[编者按]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审议通过,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56.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学习机会的激增,全球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逐年增加。但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不均衡的各国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下,目前的教育系统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7.
本文概要介绍了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 Jeroen Van Merrienboer & Marcy P. 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年出版]第一部分“研究基础”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在历史基础部分,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在理论基础部分,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关于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8.
学习的生态和技术的功用——美国AERA2010年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2010年年会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以“在变化的世界中理解复杂的生态”为主题。本次会议就各种环境中所发生的教学展开讨论,为研究者们展现了广阔的教育研究图景。通过选取“教学技术”、“学习科学”、“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技术&#183;教学&#183;认知&#183;学习”、“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变革代理”、“教师专业发展”、“在线教与学”、“虚拟学习环境应用研究”八个与教育技术相关的专题来管窥这次年会,并对会议中反映出的研究动态进行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59.
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任友群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教育信息化对高校产生的影响以及高校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体制。  相似文献   
60.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根据占领当局的旨意并迫于国内民主势力,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改革,同时也开始对战前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社会科系统科目(日本称为社会科的课程类似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的社会课)的变革似乎是最大的。“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或是“人类政治体制的演进”,或是“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人的创造性”等,这一类课题的学习,在当代往往是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不仅是不同地区的文化比较,而且是不同时代的文化比较——进行的。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向学生灌输一定的价值,而是通过对现代社会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形成学生自身的判断。日本为此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