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话,把读书和行路联系了起来。当然,这里的行路,不是指一般的行路,而是指游览,用现代的话来说,叫做旅游,或者也可以叫做考察、调查等等。古人是很重视这一点的,试看古代的大学问家、大诗人,大都都经历过所谓漫游的生活,司马迁是如此,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等也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32.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正在展开热烈的争论,争论的第一类问题是:我国文学史上究竟有没有两结合创作方法?两结合创作方法有没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种创作方法是否到“水浒传”才达到成熟的阶段?争论的第二类问题是:雨结合创作方法的特征是不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3.
整整四天,仲联先生连梦里都在喊我的名字,直到去世。我悲痛万分。只恨我被恶病缠身,不能行动半步。从现在起,我的恩师都不在了,从此再也没有如父如兄的长辈来教导我、督责我了,我当永远记住恩师的教训,他们的治学和为人,永远是我的榜样,他们的人虽然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却会在我的心里永存!  相似文献   
34.
炎热的夏日,北京通州区,张家湾。不知是因为主人的淡雅、怡然,还是汉瓦、石刻、线装书流溢出的古韵,走入这座被冯其庸先生称作"瓜饭楼"的青翠小院,清凉与安适的氛围,仿佛有意带着访客洗去都市尘嚣,感受中国文脉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小瞬间。没有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根记者: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35.
西行小语     
西行小语冯其庸我自1986年秋天到1993年秋天,已四次去新疆,最长的时间是三十月,最短也有一十多目。俗话说,不刘新疆不知中国之大,确实如此。新疆占全国土地面积1/6,光是南疆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  相似文献   
36.
俞平老于去年十月逝世,噩耗传来,不胜痛悼,于时,我在天水,不能往弔。令年一月中,周颖南大兄自新加坡来,揣来平老与他通信的复印稿,沉鼓鼓的两大包,他告诉我说,平老与他的通信已结集,很快出版,要我赶写一叙。看样子已经事属紧迫,无可推委,只得惶恐应命。  相似文献   
37.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的文学,已经有了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年的过程中,我国的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提高。一方面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它的内容,不断地有所扩充;另方面,它反映现实的形式和技巧,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相似文献   
38.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和绘画. 抗战开始时,我读小学五年级,学校停办,我就失学,从此在家种地.为了生活,我每年都要挨饿,吃南瓜度日,我的“瓜饭楼”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生活尽管这样艰难,但我仍喜欢读书,喜欢书法和绘画.书法方面,我找到了最普通的印本《九成宫》,我长久地临习它.之后又临了《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是很晚才看到的.小欧的几种帖,如《泉男生墓志铭》、《道因法师碑》等我也临过.我习欧字有好多年,并且乐此不疲.我感到欧字典雅大方,端庄凝重,结构严整,有巍峨气象,而且有王书的底子,且以后行草学王字容易合拍.  相似文献   
39.
《金瓶梅》写定的时间,如果姑依“嘉靖间大名士”之说,则此书流传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再退一步,如果以现存最早的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金瓶梅词话》算起,流传至今,也已经有三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四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对此书的研究,恐怕要算《新刻绣像金瓶梅》一书的作者为最早。因为这个刻本不仅文字已经加工整理,而且已有了评语。从“词话”本到“批评”本,  相似文献   
40.
我是一九四六年春考入无锡国专的,当时,迁到广西去的无锡国专本校还未迁回来,为了争取时间,所以唐文治校长决定先在无锡原校址实行春季招生。这时,距抗战胜利还不到半年,但国内形势已很紧张,内战一触即发,不过对我这个一直生长在农村,连无锡城里都未去过的人来说,对时局根本一无所知,连"共产党"也是此时才听说的,可见我当时闭塞到什么程度。我现在回忆起母校来,真正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可以说"生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