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99篇
科学研究   3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2003年银川市教科所通过调研,会同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和灵武市教研室,积极申报立项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农村薄弱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实证研究》(以下简称课题)。三年来课题组全体成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活动中,两个孩子为争当领唱吵了起来,所有孩子跟着起哄,活动室里乱成一团。我连劝带哄,好不容易把事情平息下来。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目前需求侧管理(DSM)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价格的讯息,让消费电力的机构采用了合理的用电方式以及用电结构。DSM中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峰谷分时电价(Time-of-use),是供电部门根据电网的负荷特性确定高峰段、低谷段、平时段的,根据不同的用电时段来规定不同的电价,即用电高峰期价格上升,用电低谷期价格降低,在经济方面可以激励电力消费者对用电方式有所改变,从而缓解了高峰期的用电紧张状况,寻找低谷期的用电,并实施峰谷分时电价的措施来达到削峰填谷的  相似文献   
15.
秦艳  刘彩霞 《考试周刊》2011,(87):100-101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作者分析了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听说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体验提出了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彩霞 《中国科技信息》2011,(21):117-117,134
本文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课程的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彩霞 《科教文汇》2011,(29):36-36,42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包头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彩霞 《考试周刊》2014,(76):82-83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教师应尽可能从语境的角度入手,建立最佳关联,并利用语用推理理论指导英语阅读行为。本文从最佳关联与语境假设的关系出发,对英语阅读行为的过程及其运用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不同的语言会体现出不同国度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是各国民族最本质、最富有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身长期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它虽然肇始与过去,却贯通于现在,还必然要影响于未来。由于它的存在和影响,人们在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文试图通过汉语和日语中的具体语言现象,探寻出中日间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比义辨析     
古人对比的阐述概括来看,比的特点大约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借彼物以言此物。郑众的说法可作代表。宋朱熹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与郑众的说法相同。彼物今人所谓喻体;此物,今人所谓本体。以一物之形象的特点来形容另一物,就是以物比物。通过比喻,使本体意象特征鲜明而具体表现出来。其二,彼物此物相类,喻体本体必定分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但彼此又有某点类似之处,故能借彼而喻此,这就是所谓“喻类之言”的含义。刘勰分取类为两类,一是取貌相类也,称“拟于貌”;一是取义相类者,称“比义”之比不重两者外在相似与否,而取意义相类之处。比义之比可以寄讽谕于诗内,正如钟嵘的“因物喻志”说法。不过,刘勰的“比义”,并未将这一类归入其中,这是应注意的。其三,借物以言意。借彼物喻此物,其相类处正是诗人欲言之意,刘勰称作“附理”或“附意”,与今之所谓喻意相同。“理”非义理之理,即讽谕之意,凡比者都有附意于其中。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古人对比的分析不仅内涵清楚,而且颇为详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