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英国以武力征服了整个印度,使其沦为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从经济和战略考虑,在大量输入商品的同时,开始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引进近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便更有效地榨取印度的财富,所以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印度旧的经济部门遭受严重摧残的过程中,同时孕育着资本主义新式的企业。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与掠夺,严重地破坏了印度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加深了印度  相似文献   
52.
提起后来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  相似文献   
53.
1945年秋,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许多大中城市像过年那样热闹,千万户门口贴出欢庆胜利的大红对联。在四川成都看见有人将国名、城市名写成一副别致巧妙的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相似文献   
54.
中华五千年来人才济济,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大都师出名门。那么,谁是历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老师呢?是孔子吗?不是。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姓名可考者七十二位,这些学生除了子贡可称为奇才外,大部分是贤德之士,仅知识多品行端而已,在历史上并无大的作为。奇才者,是能将知识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实践并使之产生巨大威力的人,武可安邦,文能治国。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这个老师就足可骄傲一辈子。而有一个人却培养出四个惊天动地  相似文献   
55.
艾庆芸书法     
1927年,陶行知来到南京燕子矾畔的晓庄乡,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一天,他听到人们谈论,燕子矾下又浮起一具女尸,并且是个学生。他极感不安,立即到学校木工场找来块木牌,在上面写了劝喻轻生者的话:“想一想,死不得。”大字下边还写了几行小字:“人生为一大事来,  相似文献   
56.
<正>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以黄侃为最。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和尖刻是出了名的。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3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  相似文献   
57.
诡异的历史,总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清末曾发生过两则"一语成谶"的奇闻,令人感慨莫名。"要大清灭亡,除非灯头朝下!"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与实际统治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长达47年。慈禧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危殆时刻,没能够像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那样审时度势,放眼世界,富国强兵,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相反,她将一己的权力看得比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还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从而  相似文献   
58.
乾隆皇帝擅长对联,且常藉此戏人。一次,他乔装打扮,与大臣张玉书在一处酒楼饮酒。席间,乾隆乘着酒兴指着一位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没想到,那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此联句将"大"、"诸"二字巧妙拆开。乾隆大为赞赏,命  相似文献   
59.
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继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和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而按踵暴发的,是直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给了初步形成的不列颠殖民帝国以沉重的打击,在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在这次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农民是它的主要动力,而穿了军装的农民和破产的手工  相似文献   
60.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