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校接待服务包括住宿、会议、餐饮、交通等多方面内容,直接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是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发展面貌的一扇"窗口"。随着高校的建设发展,各种对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学校对接待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接  相似文献   
22.
提高教学效率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教学目的就是要创造教学收益。要通过教师精心传授之后,使得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学生有无进步或收益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得有无成效,并不看教师教得认真与否,主要看学生学没学到什么知识学了多少知识能不能活学活用。假如学生到头来一无所获,那么教师教得也无半点功劳,只能是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23.
哲学家涂又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和给我们授课时提出,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15岁以后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终身教育.解读涂先生这一终身教育思想时,我们发现它的精髓是围绕继天而教→志于学→不谈毕业,死而后已生发开来的,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24.
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学重在以特色取胜。大学的本质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等,既是大学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也表征出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在大学发展中综合考虑上述特征,有助于形成办学特色。同时,大学特色的培育和形成,是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双重探索的结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5.
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严复、梁启超等人"群"观念的提出,旨在唤起国人的"合群"意识,以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民国时期群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基础,梅贻琦、罗輈重、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当前,德育含义太泛,实际上是弱化了德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群"和中国近代提出的群育思想继承发扬,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6.
27.
向春 《江苏高教》2008,(2):13-15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高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其变化过程贯穿着学术性与职业性力量的变化。正确处理学术性与职业性之争,有助于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8.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规划,协调一致实施,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的有序进行。本文提出的一体化建设思路阐述了如何做好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和协同有序的项目实施,并以清华大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实践为例,说明一体化建设思路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9.
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教育是一种贯穿生命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它围绕继天而教→志于学→止于至善生发开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国传统终身教育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世代读书人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实践,至今它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助于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