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人的本性与教育的人性放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生命本质是精神性的;人的个性是人的本性的存在和实现方式;人格受到尊重和维护的人,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本质,人之为人的本质始终处于生成之中;人是自为的生命存在,自为生命的生命体是由自我主宰、自我支配和自我驾驭的;社会发展只有以人为根本目标、基本动力和终极尺度,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人的本性才能获得提升;人作为人,其生存从属于生活,其生存是生活化或意义、价值化的生存。但教育却是去精神化的;它将人先验化、储备化;它所培养的人是均质化、共质化的;它总在伤害人的人格,它所培养的是权威型人格和人格分裂的人;它压抑和放逐了人的自主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生活都是生存化的。  相似文献   
32.
从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相关联的角度,揭示教育手段不合理的缘由和探析教育手段合理的条件。通过对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关系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在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所构成的各种关系中,教育目的合理、教育手段却不合理是必须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思辨法和引证相关文献对教育手段不合理的缘由及其合理的条件进行辨析、论证。经辨析、论证,教育手段不合理的缘由为教育手段的创制、选择比教育目的的设立更难,教育手段的运用所导致的教育结果有时是无法预知的,人们在认识上将教育手段的合理视为由合理的教育目的所给定的,在教育实践中习惯于以教育目的的合理来证明教育手段合理。教育手段合理的条件为缩小教育者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评价教育手段时,既应审视其积极成效,更应审视其消极影响;增强教育目的的清晰程度;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合理性分开来评价等。  相似文献   
33.
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特色与绩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特色表现为以体系化的教学思想为基础,以课程、教材的改革为框架,以概念和观念创新为依托,以讨论的生本化和常规化作为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机制,学生的直接认识倍受重视;尽显这些特色的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取得了扩展学生的经验、丰富学生的潜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凸显教学的主观效应等显著绩效。  相似文献   
34.
根据课程评价所发挥的作用,町将课程评价分为三种类型,即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或称教学评价、常规性评价)。与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不同,工作性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主要判断,它采用的方法和工具主要是各级学校中的各类考试、考查、  相似文献   
35.
论教育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教育目的论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幸福不是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的目的是生产人的素质,生产人的素质是教育活动所刻意追求的;人生幸福也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因为以人生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弱化教育的目的性动力,会使教育活动缺乏应有的秩序,甚至会使教育活动无法进行,会潜在地排斥社会的要求,导致价值强加的后果。但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人生幸福又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这体现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核心性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人生幸福的条件,人生幸福是"检验教育是否获得平衡和调和的一种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意义与问题——对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解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我国于2000年底开始正式实施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教师教育、促进师范院的教育改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还存在建制的时效性不高、教师资格条件的要求偏低、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单一、教师资格的终身性等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
38.
一、在改革的取向上。应扼制下沉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取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是向上的改革与下沉式改革(或向下的滑变)两者并行。教育体制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任职制度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等都是取向正确并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的改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产生消极后果的向下的滑变。例如,一味地撤、并农村的小规模学校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过度集中、增加农村少儿上学难度的薄弱学校改造,仿照企业改革而采取的以“减员增效”为原则、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39.
教育中的儿童是人,因而有着人的共性。但儿童作为受教育者和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着自身的殊异性。他们的殊异性体现为:支配他们的未来想象不是物欲化的,而是自身的发展,是成人,或者说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儿童的社会关系最为纯粹,这使儿童成为尽情享受人世间最纯洁情感的最大群体;儿童的认识是未经他们的意识歪曲的,是与他们的自我高度同一的;相对于其他人,儿童的人役、物役程度最低,儿童是整个社会自由程度最高的人群;儿童是最具可塑性的,又是能够自我塑造的,这两者的耦合使他们成为最具潜力的自塑者。  相似文献   
40.
施教对象的个体性、施教依据的全面性和追求全体学生的异质发展,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几个基本规定。但重点班制度下的分层教学,直接针对的是同一个班级学生群体的共性,背离因材施教之"因"的全面性,追求学生的同质发展,因而重点班制度下的教学不属于因材施教的范畴。不仅如此,重点班制度下的教学造成了班级间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学生的片面发展和不健康发展等严重不良后果。以因材施教为理据为重点班制度辩护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废止重点班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