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在价值观方面面临着适应与超越的两难选择,教育理念的超前性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性之间的冲突使得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而无序的态势。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教育必须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基本追求,倘若实践中的超越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导致的只能是教育的僭妄。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为价值取向所指引的过程,这使得教育活动富含着理想,积蕴着人文情怀。教育的理想是人所赋予的,但人所赋予教育的理想又反过来观照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不仅关注既存的社会现实,而且关注着理想的社会形态。教育理想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具有实践品格的现实关切之理想;一是作为教育精神寄所的终极眷注之理想。  相似文献   
13.
14.
课堂秩序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表现出来的活动状态。课堂秩序的调控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有序课堂既不等同于“安静的”课堂,亦不等同于“整齐的”课堂。有序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双向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共鸣和思维共振状态;是充满着丰富性与创生性的灵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论因教而学     
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共识。承认了这一点就必须承认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相适应。遗憾的是,当前的教学论研究却仍旧片面侧重于研究教师如何主动地适应学生而很少关注学生对教师的主动适应,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的一大缺失。为此,我们曾尝试提出了“因教而学”的命题,并对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本拟在此基础上对因教而学及其教学价值和研究前景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孙元涛 《现代语文》2007,(2):127-12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7.
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首先力行因材施教原则并对后世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因材施教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或者说是从教师适应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而没有关注学生如何主动地适应教师的问题。因此,我们曾尝试提出...  相似文献   
18.
虚拟体验:一种教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体验具有现实与虚拟的二重性。真实与虚幻、临近与遥远在虚拟体验中戏剧性地得到了整合。虚拟体验因其“非现实”、“不在场”的特点,使得它超越了在场体验的各种弊端,表现出相对于真实体验的诸多优势。但是,它的虚拟性又很容易导致体验主体的人格分裂,对青少年身心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虚拟体验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文化冲突碰撞、价值多元共生的复杂文化生境中,基础教育的“文化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基础教育一方面应当自觉肩负起“文化培根”的使命,另一方面还应当承担资源辐射和文化反哺的职责.成为先进文化和积极价值的辐射源。  相似文献   
20.
走进实践不但不是解决理论问题的万能钥匙,而且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教育学者应当对进入实践的心态与姿态进行深入反思,改变专家心态、精英心态、资料榨取心态和替代心态,尝试建构一种“参与性行动者”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