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车辆行驶中的爆胎事故频频发生。详细分析了爆胎过程和诱发爆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安装示警装置、泄气保用轮胎等主动和被动防止措施并介绍了轮胎的正确使用措施。对车辆轮胎防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2.
自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自身的“裂解”及其与其他学科或主动或被动的交叉,在促进教育学从单数到复数膨胀式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维系一种“普通教育学”相对稳定的“公共话语空间”变得越来越艰难.迪特里希·本纳试图接续起源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他从对人类实践的分化与非等级关系入手,探讨了教育实践自身的逻辑;从行动理论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7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双方空间距离的缩短,未必带来文化上的真正融合;"变革成功综合症"的误导,可能导致合作研究在略见起色时便宣告"成功",放弃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机会;对"合作问题"和"单方面问题"的错位理解,可能导致对合作方以及整个合作过程的价值误判。合作研究的深化,需要建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复合性评价体系;通过拓展"第三空间",培育实践共同体,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提供更深层、更持久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4.
关注人道德的养成,这是道德教育的本然使命。然而这一本然使命在现行道德教育实践却屡屡遭到放逐。道德教育不但不注重培养道德高尚的人。甚至道德教育本身也日渐成为不道德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对本真的道德教育的反动与悖离。换言之,道德教育已走入了困境。而走出道德教育困境的关键就在于确立一种新的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在过程向度上,它坚持以人的方式把握人,注意道德教育过程本身的道德性;在目标向度上,它以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它力图构建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圆融统一的内容体系。  一…  相似文献   
75.
模块课程是一种形式灵活、独立性强、结构相对松散的小型化课程。相对于传统的单元式课程,它有利于促进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适应时代变迁和地域差异。模块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带来了课程内容的重组,也必然影响到相应的课程实践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模块主题的呈现策略,加强学生选课指导与课程评价,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真实体验,谨防陷入“为模块化而模块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76.
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当教师终于克服心理上的担忧,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尝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①之后,一个新的问题会紧接着  相似文献   
77.
教育本质的论争之所以陷入“疑无路”的境地,根本在于论争只是囿于探究知识论的“教育是什么”,而遗忘了阜寻存在论的“怎样教育”这一教育之“根”与“S一”,以致教育之本质与语言遭实际异化,缘此,本文拟在反思以往教育本质论争的基础上,试图走“怎样教育”,以期扬弃异化,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78.
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自觉问题还停留于教育学者"旁观式"的呼吁和建议,对于理论自觉"是如何"与"何以"的本源性问题缺乏充分论证.实践之困、政策诱导、理论激发和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教师理论自觉的四种主要力量源.而制度化分工、话语权分化和教师自由时间的阙如则是教师理论自觉的压抑性力量.对于教育学者而言,与其"隔空喊话"式的"告谓"教师应该实现理论自觉,不如回归基于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行动者立场,通过诚意正心、转变研究立场、走向跨界合作等反身性意向和行为,创新理论生产方式,共创教育新生活.  相似文献   
79.
"变革文化"是决定学校变革能否持久、深度推进的重要影响力量.培育"变革文化",需要明确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变革中的情感与专业支持,在变革过程中提升"变革文化"的深度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80.
对于"教师抵制变革",我们不仅需要从"变革者"的立场来审视"抵制",也需要以"抵制者"的眼光来审视"变革".新视角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平和地理解教师对变革的"抵制",并从中开发出"教师抵制变革"潜在的三重建设性功能,借此探寻更合理的教育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