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本色语文》在大量吸收前贤观点基础上,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过关”问题进行探索,归纳出“阅读”和“写作”两大法宝,并对两大法宝作了精彩的阐释,显示了作者成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造诣。  相似文献   
32.
即将问世的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是一本别致的书,也是献给我们党和国家缔造者毛泽东主席诞生120周年的一份丰厚的礼。该书起草于1966年,至1978年已完成初稿,从2011年9月到最近又经过精心修改。其特点:一是对毛泽东诗词中所引典故尽量溯源,多方设法探寻出处,注释较详;二是每节分"音韵"、"释题"、"注释"、"赏析"、"释译"五块讲解,体例便于自学;三是对诗词爱好者来说是一本好教材,它对提高思想认识、扩大阅读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提升咏吟档次等,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3.
国际知名的新加坡华人修辞学家郑子瑜于2008年6月仙逝。他在黄遵宪研究、文学批评及中国修辞学史等诸多领域均有众多创新。他的创新道路、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如:勤奋苦读与独立思考法、瞄准薄弱环节攻关法、实证法与考证法、文学与修辞学结合交融法等),均给我们带来众多启示,他的创新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34.
震球先生路远迢迢寄来了《联海神游录》书稿,嘱为之写序。我与震球先生乃是神交多年的朋友,追溯之所以会熟识,还是由于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先生的介绍,因此执笔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已故的寿康先生。寿康先生治学严谨,很少向我推荐别人的论著。震球先生的文章是他向我推荐的少数几次例外之一。之后,震球先生经常寄文章来,我也不时推荐给《修辞学习》发表。我对震球先生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做学问有一股执著痴迷精神。他工作忙,身体欠佳,但却孜孜不倦于著述,而且多少年如一日,支持不懈。他的文章多而颇具  相似文献   
35.
在诗、词、文中嵌入中药药名,是古往今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我国从南北朝起涌现嵌药名诗,发展到现当代,嵌药名这种形式在多种文体中运用,除嵌药名诗外,嵌药名小说和传奇、嵌药名书信、嵌药名对联等均有相当的运用.其中尤以嵌药名对联用得较多,这种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是和它具有独特的美学功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6.
笔者不久前曾在一篇书评中指出我国修辞学研究有一个重要变化:"与以往相比,我国90年代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重视静态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动态研究.动态修辞研究于90年代涌现了一批开拓性著作……这批著作显示了我国21世纪修辞学研究的方向,将对新世纪的修辞学向动态研究方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  相似文献   
37.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元语言与对象语言兼美,质彬彬,颇具可读性;注重多学科背景下的修辞研究;注重交际心理及言语接受的接受心理;兼顾修辞研究的共时与历时层面,科学的修辞研究方法;浓郁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38.
王培基教授的新著<文学语言专题研究>是其积多年之劳,用心血凝成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学术气氛浓重,具有如下特征:"问题意识"强烈;开拓性研究突出;修辞艺术讲究;学术和实用价值显著.是该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39.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开辟的特色专栏"修辞学大视野"已经发表了百篇论文,作为这个专栏的作者和读者,我一方面深表热烈祝贺;一方面想写一些感言.  相似文献   
40.
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运用引用手法,呈现出典雅美与通俗美相结合的特色。其引用审美的特点为:(一)暗引诗词、成语表示武术名称,幽雅形象。(二)引用诗词,伴以浅显的阐释,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三)化用的特色:张冠李戴,化文言为白话。(四)运用潜行于心的引用:潜引。(五)对话中引用诗词,取其隐藏义,含蓄、诙谐。(六)故意错用原典,显示滑稽意味,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