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数学教师对例题教学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点体会.一、例题教学要体现书写的规范性案例1圆锥的底面半径为4,母线长9,求圆锥的全面积.教师在黑板上画上草图,然后根据圆锥的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底面积,口算结果,而没有书写解题过程,结果在解大题时要书写  相似文献   
162.
张德明 《学周刊C版》2013,(31):104-105
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强调的是基础,选修课面向的是部分学生,强调的是发展。两种课程侧重点不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就要有所不同。面对纷繁芜杂的唐诗宋词选修内容,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选修课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当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课题。针对我校开设的《唐诗宋词选读》这门选修课,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优化诗词教学过程;试着把古诗词与流行歌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积累卡片,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风骨;朗诵诗歌,师生共享一缕诗情;写作鉴赏论文,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快感。语文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寻找到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益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3.
黎族诗人郑文秀的诗歌是对海南岛上富有特色和个性的风土人情的艺术撰写,诗中描绘的自然风物充满着美感与灵性,书写的人文景观具有深长的意味,展示的民族风情也醉人魂魄撩人心襟。这些"嬗变的风景",无不给人带来丰富的思想启迪和极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64.
安徽女诗人王妃近年来将目光投注在中年时期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理解上,写出了不少带有中年特征的优秀诗作,她的这种"中年写作"在新世纪女性诗歌创作中带有某种普遍性,当代女性诗歌中的"中年写作"现象具有突出的诗学价值,因此值得诗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并不是马克思的直接考察对象,而是马克思通过对考察对象的逻辑分析后得到的结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即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复归。"一个核心"具体表现为"三个统一",即人与自身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价值,这种重要价值既体现在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上,也体现在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上。  相似文献   
166.
由黄曼君教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 2 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立项选题 ,是在《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1 895—— 1 990》一书的基础上 ,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增删最后修订而成。与原书相比 ,新编本有着较大的变化 :一是篇幅缩短了 ,由  相似文献   
167.
有效的修辞教学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语言组织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从课内教学、迁移实践、微型写作等不同角度,确定初中阶段语文修辞教学的新思维、新手段,让学生能够在课内阅读、课外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解析、自主感知等不同的方式,掌握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能将其合理地运用于不同的情景之中,以此加强其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8.
《大海如镜——英美海洋小说研究》在井然的历史脉络下,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对英美海洋小说中的经典文本展开细读,并对其发展的三个时期作了精到的铺叙,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谓国内海洋文学研究的新锐之作。全书以大海为“镜”,折射人性的丰富性和文体的多样性;以国家为“船”,阐释英美国家建构过程中个人、民族与国家之间复杂的商议、博弈和互动。该书超越了传统的纯文学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聚焦了文学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不仅通过文本细读析出了现代性主体身份与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紧张关系,还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切入,进行了历史语境的还原,为海洋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