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宋词之寄托,多有评说,但较少论及唐诗之寄托。其实,唐诗亦颇多寄托之作。唐代诗人作寄托诗,原因有三:社会客观原因,诗人主观原因,文学传统原因。唐诗之寄托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两方面都超轶前人,对以后的诗词创作不乏沾溉之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大量诗歌,但没有哪一朝代的诗歌能拥有比唐代诗歌更多的接受者。唐诗接受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普泛性、时代性、个体性、应用性。其中,普泛性与应用性是唐诗接受最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两个关键特征,确立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有机会和一些在高中毕业班任教的语文教师交换过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看法,也听取了一些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意见,在这篇短文里,想就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谈一些想法。考生反映较易做,教师认为不算难,是这次文言文试题给大家总的印象。这说明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中学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涵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浩瀚海洋。一千多年来,历代唐诗研究者和爱好者编出了数以百计的唐诗选本。较著名的,唐代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宋代有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明代有高棅的《唐诗品汇》,清代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唐诗选本里,恐怕还没有哪一部书的名声比《唐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赠别习俗,除古今通行的置酒饯行外,还有赠诗文、赠花草卉木、赠日常用品、赠歌乐(以唱歌奏乐为赠)等。以上习俗,有些是历史旧俗的沿袭,有些是唐人的新创,但大多有托物寄意的文化心理内涵,或直接或婉曲地表达对另4者的友谊、称颂或祝愿。  相似文献   
17.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是民国时期在唐诗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闻一多研究唐诗,具有宏通的文学史眼光,善于把诗歌与其他文化现象作一体化考察,同时注重实证分析,贯穿其中的,则是其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涯这个名字,人们也许还不够熟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任过唐宪宗和唐文宗的宰相,后在甘露事变”中被杀。《唐才子传》称他“善为诗,风韵道然,殊超意表。”《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三首,里面有一组《宫词》共二十七首,其中有歌颂帝王生活富贵荣华的,也有部分属宫怨诗性质。这里介绍的是第十一首:碧绣帘前柳散垂,守门宫女欲攀时。曾经玉辇从容处,不敢临风折一枝。全诗明朗畅达,一气呵成,内容并不费解.首联是说,阳春三月,风光旖旎,柳树抽条发芽,泛出一片新绿。皇宫里的守门宫女看到门前的柳条象人工精绣出来似的轻轻飘拂着散垂在那儿,十分惹人喜爱,引动了一颗活泼、天真、好奇的童心,忍不住伸出手来想攀折一枝把玩一番.  相似文献   
20.
常熟文人的诗文创作,在整个明朝代不乏人,到了晚明则更显光耀。明中叶的桑悦、徐恪及晚明的顾大章、瞿式耜都有好诗传世。顾大韶的小品文,瞿式耜的政论文、家书,瞿昌文的纪行文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