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1.
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是指要由单一的、验证性的实验向综合的,创造性实验转变,由多门独立课程向系统化综合转变;实验教学的管理创新是指将为课程服务的、功能单一的小实验室,按学科大类归并成实验中心,集中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估创新是指综合考虑影响实验教学的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可测性指标的明显影响,也注意这些因素对提高学生素质潜在影响,通过综合评估,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读校训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校训为“贤人气象,敬业修德;智者风度,博爱进取”。智者这个词中外都有贬义解释,作为校训的形象代表词难以拂去读者心灵中的负面影响。论述了对本院校训修改的思考历程,同时集录百余所大学的校训,以期对本院的校训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从科举考试看中国教育考试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确立了两种培养模式:以学科为本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以职业能力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要和其他高等教育沟通,必须按照本校的办学条件靠向上述的一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独立层次而办专科的学校,则应按照服务的对象办出专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陕西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00—2020年间的变化为单峰曲线,2008年为高峰,人口为403.35万人。预测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为120万人,毛入学率约30%。"十一五"期间规模扩大新增配套办学条件需经费73亿元,其中民办高校需16亿元。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在总量上可满足发展的需要,但在结构上需要调整,在质量方面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型办学模式的形成徐智德(西安理工大学)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高等学校必须寻找新的办学模式以取代原来的办学模式。一、办学模式的内涵所谓办学模式,简言之,是指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高等工科院校自诞生始,实践性教学就纳入教学计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更新周期短,对技术的依赖性强,且技术是需要通过实践训练的,于是,现代工业生产寄希望于教学过程中含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格。高等工程院校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必须使实践性教学系统化、综合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不能就课程论课程,或单纯追求某课程的完整、优化,而应将课程体系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以求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本文以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为基础,研究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和整体优化。一、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有三个子过程:①确定全校学科结构和各专业的课程结构。这是教师、校系领导与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的,学生通过选课、选专业,也会影响这些结构的变化。②确定授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本专科院校已经解决了生存危机,由圈地盖房扩大规模转向以实验室建设为基础的办学条件的全面提升。实验室建设不仅是提高应用型本专科教育质量的基础建设,也是学校向高水平大学努力的必经之途。民办高校要统筹本校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认真规划、滚动推进本校的实验室建设。国家也要开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帮助创办实验投入较大专业的民办高校合建合格的实验室,促进各类高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掀起了联合热。联台的主要理由是学科互补、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科更快地发展。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高校到底应该建设怎样的学科结构模式?从现行状态向什么模式结构发展比较有利?目前进行学科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建设新型办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