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5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数学这门学科总是那么死板,含蓄,课堂气氛总是那么严肃,死气沉沉,本人在这十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体验总结出以下几点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72.
一书院学生集体跪拜教师,一高中全体学生跪拜孔子像,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之所以如此,根本在于教育关系到个人的生长和幸福。而教育说到底,无非是师与生的交往活动,制度、目的、方法、内容固然重要,但若离开了师与生这一人的因素,其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既然教育是师与生交往活动,那自然就离不开"交往规范"。"跪拜",就是学生对待教师的一种规范,只是这种教育规范的正当性或道德性成了一个问题。跪拜教师有问题吗?从现代性的角度讲,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现代性表现在认识论  相似文献   
73.
“知识即美德”出自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不过,当下学界对其研究更多地是从现代知识观出发的,从而曲解了命题的本有涵义。从亚氏对“知识即美德”所具有的包容性分析来看,这一命题可从两方面切入:实践之智即美德;默观即美德。  相似文献   
74.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的生源数量急剧扩大,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却呈现出相对滞后的局面。这对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运用好学生会,有效地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南昌教育学院学生会改革为例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5.
李长伟 《教育研究》2012,(8):113-119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解释并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在古典的目的论语境中,师生是亲密的友爱的,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并且,学生要敬畏教师。而在现代机械论的语境中,师生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友爱的、是契约式的而非伙伴式的,是平等的但缺乏教育性的。当下师生关系在走向民主与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疏离和冲突等不良症候。回归古典的目的论师生关系,重温目的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友爱性以及敬畏性,有助于我们当下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相似文献   
76.
见义不为这一社会现象的造成,与3个内在相连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道德成本的高昂、信任的缺失以及共同体教化的缺位。具体地说,道德成本的高昂导致了见义不为现象的发生,信任的缺失则导致了道德成本的高昂,共同体教化的缺位则导致了信任的缺失。见义不为现象的避免,理应从3个方面入手:降低道德成本、促进社会信任、重视共同体的教化。  相似文献   
77.
在古典传统的视野中,学校产生于闲暇,并在闲暇中操持人的灵魂德性,特别是默观的德性,以造就具有卓越品质的自足的"好人"。那种为获取外在的诸善而进行的繁忙的劳作以及与之相应的世俗品质,是为闲暇而存在的,不具本体价值,因此与引人向善的学校教育无缘。不过,近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取消了古典传统中的闲暇教育的本来意义,繁忙以及繁忙后的娱乐成了学校教育的主题,然而这样的转变也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堕落。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必要审慎地教人瞻望与思考天道,教人做好人。  相似文献   
78.
在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关于诗歌教育的看法向来很有争议。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虽对诗歌及其模仿术进行了攻击与批评,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学习还是教育城邦民众都需要借助于诗歌。诗天然地理解人的情感,借助于诗歌才能达到教育城邦的目的。被拒绝的是传统诗歌中坏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本身。这意味着一种新诗,它对以荷马为代表的城邦传统诗歌教育发出了强劲的挑战,并试图取而代之。《理想国》既是柏拉图诗歌教育的典范,也是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79.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与友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德性。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特殊正义,友爱则主要体现为基于善德的友爱,它们不仅仅是好人的德性,也是好公民的德性。古典公民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正义感和彼此友爱的好公民。现代的公民教育则只注意培养去德性的好公民,忽视了对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好人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0.
在德性伦理学强势复兴的背景下,研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育论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德性视为一种合乎中道的稳固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复从事德性实践;用好的音乐熏陶情感;用悲剧陶冶恐惧与怜悯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