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巧合是发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现象,又是自有人类以来千古未曾揭开的疑迷之一。对于巧合进行科学和哲学的探讨,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进一步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变革传统的哲学观念(特别是因果观念、必然偶然观念)。什么是巧合(coincidence)?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某些科学研究中,每当  相似文献   
32.
当前进化心理学理论范式的困难是缺乏认知领域的实验证据,而归纳推理研究则面临解释匮乏的困难。文章指出,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范式来解析归纳推理的心理机制可以解决两者的困难。进化心理学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领域特殊性的观点为归纳推理的解释提供了新的出路,归纳推理的实证研究则可以在认知领域为进化心理学提供实验支持。通过分析,文章提出,归纳推理是进化而来的领域特殊性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3.
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相似文献   
34.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研究是根本相反的:皮亚杰研究认知,特别是要揭示认知结构(“图式”)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研究情感,特别是要表明意识思维产生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情结。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在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当代教科书中,皮亚杰的理论常常被看作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替换物”。笔者不同意这两种看法。本文旨在于论证。皮亚杰既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大影响,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皮亚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生学转换”上。  相似文献   
35.
假装游戏及其界定:早期对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倾向于现象描述,随着研究的深入,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也更加详尽全面。假装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行为者在准确地感知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有意设想出非真实的情境,并根据这种想法有意公开做出非真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   
36.
本文在对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共同点(相似性)与差异(或对立)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们超越这两种理论各自的局限性并产生一种整合性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7.
本文在概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展的观察与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别对模拟论、模块论和理论论这三大解释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观点和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述评。论文表明,尽管这三种理论彼此之间进行着热烈的争论和批评,但它们似乎都过多地求助于各自所依据的观察与实验数据,而很少深究各自理论本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38.
Cosmides的社会契约理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条件推理能力是在社会交换的进化历史中产生的,人的心理包含一种专门用于对社会交换进行推理的"觉察欺骗者模块".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推理假设,还对福多的"中心系统非模块化"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为当前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而有效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39.
论皮亚杰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的“心理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皮亚杰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的“心理学解释”熊哲宏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当代心理学已不再只是研究那些可感知的和可量化的“观察物”,而是要更进一步地作出某种“解释”。但什么是“心理学解释”(psychologicalexplanation)?对于心理学来说,怎...  相似文献   
40.
论文对J.福多所谓“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即把认知系统划分为“输入系统”与“中心系统”)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他的这一分类法既在方法学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也得不到现有实验证据的任何支持;它在理论上肢解了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导致一种心理的局部模块性),对认知心理学研究造成了严重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