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71.
阳戏是湘西地方小戏的主体剧种,经几百年的嬗变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地方戏剧的一朵奇葩。湘西阳戏的声腔源于弋阳腔,演员在表演时常常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72.
湘西是湖南省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同时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湘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定位研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湘西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业、文化资源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与紧密结合,支撑了这个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3.
土家族土司制度渊源可追溯至远古,在土家族远古至土司早期的音乐活动中,其音乐内容大多数与祭祀及祖先崇拜有关,这是由土家族先民生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从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音乐的形成与土家族宗教祭祀、民俗民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74.
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辰河高腔是湖南省一大地方戏,被学者及戏剧学家们誉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由于弋阳腔的传入,沅水中上游地区产生了辰河高腔,在当地,人们又把"佛"、"道"、"傩"等音乐唱腔运用在戏曲中,使辰河高腔在剧作内容、体式及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辰河高腔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颂忠谴奸的精神祈求,体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戏曲本身来看,辰河高腔已具有"写意"、"传神"、"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5.
2011年7月,由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石群勇教授撰写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保护——腊尔山地区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一书出版发行了。该书从腊尔山地区苗族文化生态的内涵、保护状况、保护存在的问题、保护的对策、保护的价值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文化生态保护与研究的观点,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多样性及文化生态保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6.
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属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保护、开发、利用能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7.
基于对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影响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良好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可以从确定学科性质、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完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8.
在高师钢琴伴奏法教学中,为歌曲配弹伴奏能简单地概括歌曲的特色,充分的课堂举例能使演奏者基本懂得如何去表现歌曲内容。于此,简单介绍五种方法,目的在于能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去实施课堂举例。  相似文献   
79.
据史籍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西北地区,后来由陕西、河南进入湖北、四川。巴人南迁,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命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字最早见于殷墟甲…  相似文献   
80.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的主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发展速度最快、辐射带动性最强、收益面积最广的民俗事象。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节庆活动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民族节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主体维度上合理调动内生产力和外激活力,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升民族节庆文化含量;助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消解民族文化活动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冲突,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大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