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2 毫秒
21.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22.
处身于不同文化语境的鲁迅与纪昀无论是对小说历史地位的看法、对小说真实性的认知,还是对小说功利性的探求,均存在很大的差别。造成鲁迅与纪昀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幼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受困的现实状况下自觉地回归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23.
乡风民俗是民间的民风和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鲁迅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风情图画.鲁迅带着对故乡童年生活充满眷念的笔调向我们展现着浙东地区的民俗文化整体意象.而其中透射出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众的精神状态,让我们了解到鲁迅对待民俗文化的基本态度,"深入民众的大层,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1]  相似文献   
24.
由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国统区作家对鲁迅展开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增强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同时也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并继承了鲁迅坚持真理、善恶分明、敢于抗争、与黑暗社会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人格、“立人”思想和国民性批判传统。在作品写作手法上,国统区作家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5.
孤岛时期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促进了鲁迅研究的展开,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文艺界曾就是否继续"鲁迅风"写作形式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这并不妨碍孤岛作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继承,尤其是在杂文创作上,他们延续了鲁迅爱国主义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传统,勇敢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戏剧也是抗日宣传的有力武器,改编剧《阿Q正传》作为孤岛文学的亮点,深化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论鲁迅和余华小说的精神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仍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在直面人生、社会的价值问题和精神溯源的过程中,一代代的文人与鲁迅不期而遇了,新时期的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的小说创作在认识论与价值观方面,在思想理念及深层的精神领域,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的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27.
20世纪20年代中期,《豫报副刊》是河南文艺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它是一种具有进步倾向的刊物,且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支持该刊的筹备和发行,并关心和帮助该刊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该刊发表4篇《通信》,着重批评国民性问题,号召青年大胆讲话、勇敢前进。鲁迅对《豫报副刊》的影响和指导,使该刊发挥了更大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8.
鲁迅与干宝     
全文解读了鲁迅对干宝的评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鲁迅所作的《铸剑》也承继了干宝《三王冢》的复仇主义精神,同时在对生命的观照上,鲁迅和干宝都体现出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而从审美的角度而言,鲁迅和干宝的作品都有着怪诞的色彩和以鬼事论人世的审美趋向,这也成为了他们精神传承的所在.  相似文献   
29.
王吉鹏  公霞 《山东教育》2012,(Z1):89-90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解决问题建模的起点周玉仁教授在报告《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中指出:"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认识上的两个转化,其中一个转化是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种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建模的起点。"现在教材中解决问题大多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呈现情境,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容易  相似文献   
30.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精神界战士,如一盏照亮黑夜的明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鲁迅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把对青年人的生命关爱与精神关怀表露在他的杂文里.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关爱青年生命,为青年人提供“韧”性战斗的精神武器;以“立人”的人学理想为精神指引,鼓励青年人“执著现在”,正视现实,积极大胆地看取人生;怀着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指导青年人的具体读书实践.以此培养青年人健全的个性,自由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