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4 毫秒
61.
《国民新报副刊》是鲁迅主编过的刊物之一,该刊的编辑思想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发现、培养作家队伍。鲁迅发表的作品有12篇,其中杂文10篇,译文2篇,还发表了一些出版广告。鲁迅杂文的内容包含:回击文化保守主义者,鼓励青年勇敢改革、有所作为,赞扬"不耻最后"的精神,支持女师大爱国运动,回击帮闲文人对"三一八"惨案受难学生的中伤,善劝爱国群众的"请愿"行为。研究鲁迅的编辑思想及杂文的内容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鲁迅思想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提高对编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2.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发展过程:从背叛旧式教育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而“弃医从文”,立志做“精神界之战士”。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变迁,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沉浮是鲁迅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外因,其内因则是怀疑态度、叛逆性格、忧患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63.
新时期女作家写作与鲁迅文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将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写作与鲁迅学精神相联系,在由点及面的梳理中发掘二之间的化传承,就知识女性命运、乡土情结以及现代性写作等问题追溯鲁迅对中国新时期女作家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65.
由徐瑞岳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2 0 0 1年 6月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可喜收获。该书的编者采取“分块集中 ,独立成章”的编纂体系 ,从史著·史料、分类·分期、社团·流派、作家·作品四个部分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评述 ,从而避免了零碎散乱的弊端。该书具有如下特色 :一、构架恢宏编者选取现代文学研究的 60多个专题 ,内容涉及 80余年的研究历史 ,几乎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研究状况 ,并且对相关专题作了全面而又系统的叙述和评价。该书力图通过作家和作品 ,史著和…  相似文献   
66.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由于所持的政治立场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文学观念等问题持不同的态度,并发生论争.但作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团体,对对方的文学创作批评的同时也难以掩饰对对方的文学才华的赞赏.他们不同的自由人生观、民主政治追求、对民众的态度等,使得他们创作内容和政治倾向不同,鲁迅倾向于平民文学,而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大多倾向于贵族文学.他们的诗歌、杂文创作明显体现出各自代表的政治观念和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67.
于是你疾走在风砂里,我终于透过你卷起的尘雾,望见那横着的无边的广大!这是冯雪峰《真实之歌》中的《背影》里的诗句。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逝世后,“我只要想到他,就总看见在我前面有这么一个背影。”“是的,凡是死后  相似文献   
68.
鲁迅小说《祝福》称祥林嫂为“陈旧的玩物”,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从祥林嫂的逃脱与绑架、幸福与不幸、生存与绝望的命运中,体现了一种生命存在的悲凉.鲁迅在对祥林嫂的惨剧叙述中洋溢着对人际温暖、女性觉醒、知识分子担当的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69.
王吉鹏 《辽宁教育》2012,(17):25-2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正式提出了小学阶段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作用,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数学课程的设计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  相似文献   
70.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我们的各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地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和学的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