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颠倒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西方政治哲学,这种颠倒基于政治实践的价值批判,始终指向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与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以人性假设为思辨起点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得益于哲学-人学变革,以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为契机,通过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哲学批判、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及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将政治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汲取西方政治哲学的精华,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可能“应用”源于人的“超越”追求,超验的努力之所以应该召唤,因为“有形”的“应用”在“无形”的“思”中生成。哲学关注时代的命运,在“应用”层面上完善时代精神,哲学的“应用”不会栖居在实践的世界之外。哲学“应用”的时代价值无法与时代精神分离,因为形上智慧以理想的旨趣寓“解释世界”于“改造世界”之中。哲学的反思使类主体创造性地赋予“应用”范畴以“意义”,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哲学“应用”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难忘的一年,学界在回顾"十一五"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并展望"十二五"哲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同时,迎来了黄枬森先生九十华诞和陈先达先生、陶德麟先生八十华诞的文化庆典.  相似文献   
14.
晚年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进一步阐发了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不仅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是哲学研究的思想来源,而且以辩证法的笔触论证了"历史合力论"的深刻内涵.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的相关表述一度遭到阿尔都塞、柯尔施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批评,分辨这类批评的正当与过度,可以清楚地把握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时代精神.同时对比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社会生活的历史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但在关注角度、思辨方式与表述风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不仅因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建构使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可能,还因为不乏学者意识到政治哲学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并自觉地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史的归纳与政治哲学的阐发.如果说国外研究概况表现为归纳与阐发,那么国内研究趋势则表现为重审与建构,虽然较国外研究稍晚,但问题切入与纵深呈现出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深入理解.梳理国内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框架,生发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并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政治哲学在城邦历史中应运而生,在政治学与哲学的双重关注中构建自身,由于始终关注人的价值与命运,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与思辨方式大都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由于对人的本质理解不同,对人的价值关照视角各异,因此对人的发展路径自然展开不同的设计。通过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脉络梳理.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仅仅致力于“解释世界”的理论无论多么丰富都无法体认自身的现实价值.任何与现实生活隔阂的理念都难以在此岸世界获得存在的根基,这是应然逻辑与现实政治碰撞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被恩格斯称作“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重置,恩格斯这样称呼他和马克思的哲学并无不妥,问题是对自然观具有浓厚兴趣的恩格斯以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引来众多争议.以《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这项研究不仅没有得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重视,而且遭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质疑.解析这个问题,需要理解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以及历史辩证法的关系,需要分析晚年恩格斯界定的哲学的最后存在样态意味着什么.恩格斯以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替代包罗万象的旧形而上学,并将哲学的应用论域融入历史科学.后者已经在当代哲学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证实,而前者等同于追问“哲学是什么”,值得每个哲学研究者终生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