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部洋教授原系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亚洲教育问题研究室主任,国际研究合作部部长.现任福冈县立大学教授、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他是研究中国与亚洲教育问题的知名学者,著作甚丰.近年的专著有《日中教育文化交流与摩擦——战前日本的在华教育事业》(1983年)、《美中教育交流的轨迹——国际文化合作的历史教训》(1985年)等,主持编纂韩国中国(战前至二战后)教育文化交流史资料丛书.本文系阿部教授的近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国际教育交流史研究的功底,提示了鲜为人知的史实,并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体现了日本学者特有的学术眼光,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本刊编辑部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2.
60年代的“人力资源汁划”的风潮,到了70年代渐次衰退,同劳动市场相关的教育规划几乎销声匿迹。与此适成鲜明对照的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为适应以微电子化与软件化为特征的劳动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内教育训练或职工的敦育训练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以企业集团的人材选拔与人材培育为焦点,首先揭示传统的日本型劳动市场的特征,然后考察劳动市场的变化对企业集团的职工教育带来何种影响,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探索日本企业集团职工教育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73.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部会临时委员、早稻田大学安彦忠彦(YasuhikoTadahiko)教授多年来专攻课程理论、教育方法、教育评价,著有《新学力观与基础学力》(1996年)、《初中课程的独特性及其编制原理》(1997年)等专著,发表过不少探讨“学力观”的论文。本文以“扎实学力”的论题为中心,阐述了从“被动式学力观”转型为“主动式学力观”的逻辑。  相似文献   
74.
75.
正灌输知识的"神力"同我国新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背道而驰,本质上是反儿童、反人性、反教育的。所谓"教育",不是单纯"信息传递",而是"认知行为""发现行为"。知识唯有通过人的自主建构和再建构,通过不断地交流和探究,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76.
学力测验成绩、教育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三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在这里,如何看待学力测验,特别是国际学力测验,就是一个试金石。小而言之,PISA的成绩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全部发展。大而言之,多年来的PISA测验还显示了一个事实:PISA学力不等于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77.
所谓"优质教育"不是"任意拔高"的教育,也不是"胡编乱造"的教育,更不是"指鹿为马"的教育,而是"适切的教育"——合乎伦理道德、合乎学科本质、合乎儿童特质、合乎规范目标(养成健全公民)的教育。基础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它是培育健全公民的基础教育完成阶段。基础教育的第一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学校教育的"公共性"涵盖了三个基本内涵:其一,作为"共同性"的"公共性",指对所有儿童,不是一部分特定儿童,都要保障其教育机会,谋求其发展。具体地说,是"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78.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终究是一种技术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本身。当下我国以"有效教学"研究为代表的"课堂转型"研究形成了两条对立的发展路径:一条路径是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支配性结构——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得以扩大再生产;另一条路径是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寻求"课堂转型"的可能性。现在该是回归教师的田园——"课堂",回归教师研究的主旋律——"课堂转型"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9.
文章是作者在有效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作者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他从中日两国课堂教学比较开始,对“三维目标”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三维目标”超越了以往传统的理论和“学科观”,体现了当代教学论的内在价值。同时,对“三维目标链”的研究则是一场教学思想的革命,为教师打造了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80.
如果说“双基论”是应试教育的理论温床,那么“三基论”(“三维目标”)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三维目标链磐教学设计的框架将有助于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学真正从“动物训练”的层次提升到“人的学习”的正常地位,这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本意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