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6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1.
本文以英国爱丁堡大学为例,介绍英国大学信息教学服务体系的总体架构,从教学目标设置、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中英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并就高校计算机教学提出分层次多样化教学的方法和实施策略,以求对国内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计算器帮你忙》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计算器运用。笔者在备课时感到,该节教学若单纯练习教材上的内容,即用计算器计算20多个算式,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则是将学习的具体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对科学观念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时间层面对可逆性的诘难、空间层面对确定性的解构、个体层面对自主性的诉求和整体层面对涌现性的澄明等方面。科学观念的这些革命性变化改变了传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孤立关系,恢复了其原初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借助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承办的机会,笔者对大会征集的教学案例作了一个简单统计:在73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案例中,涉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案例数竟有38个之多(其中高中11个,初中10个,小学17个),占52%。今年4月,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0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之于国家教育体系而言当且应当具有类似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如今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尤其是健全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离不开长期以来科技教育打造的坚实基础。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在关键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一如阿喀琉斯之踵——虽隐秘却又极为脆弱。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重视、改革创新依然是当前科技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要把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尽决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行为,必须在新理念与新行为之间寻找操作的中介,而教学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操作中介,事实上,教学设计也常称为“桥梁科学”。面对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设计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本文就试从新课程的视野来考察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建设的层面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宏观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两条发展线索,一条是指从过往“独立封闭”的计算机课程向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整合其他课程要素的方向发展;另一条是指从过往“独立封闭”的其他课程向以该课程为主体整合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微观上,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作为课程内容的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实施中介的信息技术、作为拓展课程资源的信息技术和作为建构信息环境的信息技术等。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视角,都应超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今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此也有了相应的观照,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在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本层面,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整合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上的割裂,对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认识上的偏差,对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形式、角色和功能把握不准定位不清,等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给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带来了危机,具体表现在教师身份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为了重塑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师在如何思、如何育、如何教三个方面的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20.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