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协商课程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学报》2006,2(3):37-41,54
协商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它主张协商学习,将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者,并赋予学生以参与课程发展的权力。协商课程作为西方的一种课程思想,要实现本土化发展,就需要积极发掘我国古今丰富的商量教学思想并进行理论提升,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以寻求协商课程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2.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地检视我国民族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课程,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偏狭的课程目标、汉化的课程内容、功利化的课程实施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多元文化的课程理念,复归课程民族文化的品性,加强课程实施环节,重视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113.
网络课程的文化本质及实施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对网络课程本质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将其视为与技术平台、课程资源等相关的技术制成品,这实际缩小了网络课程的内涵,使得对网络课程的理解片面化,并直接造成了目前网络课程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沿着课程的理念传统将网络课程置于网络文化的背景中来思考。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课程实施研究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之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我国课程实施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未来课程实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阻力,其原因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变革机制;传统学校角色的根深蒂固;学校变革能力的缺乏。要走出课程改革的困境,需要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课程变革模式相结合;使交易的学校领导走向转型的学校领导;发展变革性质的教师文化;超越学校范围的课程变革。  相似文献   
116.
本文从国家与地方目标、课程目标自身,课程目标内容等侧面剖析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并提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7.
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领导是一种不同于课程管理的新的管理观,在课程领导的背景下,传统学校的工具型组织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由工具型组织走向学习型组织是课程领导下学校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8.
"故事中心课程"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事中心课程”是以目标为导向、以行动为基础、与情境相联系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中小学教师校外培训中实施“故事中心课程”,包括寻找“故事”、设计课程、自主学习、评价效果4个基本阶段。“故事中心课程”的应用要注意:课程设计过程要避免主观性;指导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对教师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19.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来看,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0.
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与运用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效应引起的心理互动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运用教师期望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