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涉及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培养模式、行政体制、学校内部管理模式、课程与教学制度等诸多因素。新时期以来,尽管我国的教师教育在这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它包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和充实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行政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规范教师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模式;改进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122.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四种取向;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学术理性取向;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知过程、科技发展、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科技发展、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取向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3.
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特点在课程领域独树一帜,它从社会性别入手所开创的课程研究新视野以及所宣扬的反实证主义、反男性霸权、关注女性经验、倡导平等对话等方法论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这种文化重建与以往技术理性主导的改革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别关注课程新文化的形成。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然会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课程文化精神的转变,而新的课程文化精神的根本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125.
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唐纳甚至认为:“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①课程理论的本质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从而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课程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最早诞生于美国,它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关于课程的思想很早以前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那远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课程理论,只能算是思辩的萌芽状态。作为一个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领域,它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课程研究运动的兴起(1890-1918)。这一时期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这样一个古老而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6.
课堂探究教学十分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重视探究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强调探究教学策略应与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学习潜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相适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活动主体,课堂探究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7.
为了纪念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张敷荣先生,作为学生,我们特别编写了《张敷荣画传》一书。在收集、整理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资料期间,深深地被一代学术大师心系贫苦学子、甘做人梯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工程,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教材建设不仅有利于彰显国家意志、延续文化传承、推进学科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在教师教材观转变、教材政策的逐步改进、教材管理制度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遭遇到了教材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多样化格局下的无序、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不充分等流弊与困境。未来的教材建设应加强教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推动主流教材的形成、促进教学方法的同步变革、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体系,并开展后期培训,实现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