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71.
教学探究的内在品质表现在教和学面向现实生活的"真"、注重学生身心情感的"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美"。教学探究实质上是人类在教学活动中激活知识、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具有批判与创造精神的教学参与者、"三个世界"对话与联系的教学过程、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探究的内在机制。学生的问题意识、回归生活的认知图式和扎根理论的行动路径可以为教学效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2.
西方叙事探究作为方法论旨在通过故事的述说与再现揭示经验与人的意义关系,进而激发读者的共情与经验传递。时间性、社会性与地域空间性是叙事探究的三大共识性特征。六大实践性策略是西方叙事探究呈现的共同思路。认识西方叙事探究的研究旨趣与研究路径有助于加深我国学者对叙事探究及其运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3.
素质教育改革在近些年似乎陷入了一个瓶颈,究其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发现中国教育深层的误区,也没有勇气打破以“知识增加”为主要诉求的教学方向。本文对这一误区进行一些简要解读,并提出关注学生的“自我生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之一。  相似文献   
174.
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也一直是教学领域重要的话题和实践,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核心。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个核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本文试图探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预设与生成、形似与神似、泛化与异化等困境。为此,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阐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师生自身质素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6.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储存、转化、分享、运用过程的管理,以实现知识创新,促使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个人专业成长。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的知识获取途径单一、范围狭窄,知识结构零散无序,知识反思意识和能力匮乏,知识分享欠缺的问题只有学校和教师共同形成合力,才能保障教师进行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77.
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世界的二重性与人生的二重性;关系的本体性;"之间"领域的确立;皈依"永恒之你"。其主要特征有三:强调直接性,注重相互性及动态相遇。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8.
近年来,变革研究者开始关注信任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教师的同事间信任、认同感及其感受到的改革成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任在课程改革中可以发挥“缓冲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即巩固教师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的主观评价与感受以及实施改革的行为意向,进而提升教师对课程改革成效的观感。  相似文献   
17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课程变革的研究由结构一功能视角转向文化一个人视角。在文化一个人视角下,教师对课程变革的适应性由四个重要因素构成: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这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架构,为我们研究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80.
课程改革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由于价值观的冲突,权力的博弈以及利益的折中等引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伦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权力、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加以审视:通过对课程改革主体的行为规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对课程改革政策的价值审视,促进更加公平、民主的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课程改革活动的有序安排,推动课程改革持续、稳定、有序、道德性地展开,从而对课程改革加以引导和规范,以达成课程改革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