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和总结小儿溃疡病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1990~2001年间经手术治疗的小儿溃疡病急性穿孔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小儿溃疡病急性穿孔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并对手术方法进行评价.结果:10例均经手术治愈,无死亡,随访半年至2年,无溃疡病复发.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穿孔的诊断不能完全依赖于病史,要综合分析,一旦确诊应紧急手术,手术方法以大网膜覆盖穿孔缝合术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疾患之一,约占小儿外科门诊及住院人数的30~40%。但回盲部为疝内容物的左侧腹股沟嵌顿疝发病率低,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我院自1984~1996年共收治该病患儿5例,为探讨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例均为男性患儿,平均年龄1.7岁,临床均有嵌顿疝(左侧)症状及体征,嵌顿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48小时,体温升高,阴囊皮肤红肿者2例,体温及阴囊皮肤均正常者3例,2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经验.方法:10例先天性巨结肠均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治疗,方法为在直肠齿状线上0.5cm处游离直肠粘膜达腹膜返折后切断肌鞘1周,后壁肌鞘"∨"形切除,游离拖出近端正常结肠与肛缘二层吻合.结果:10例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根治的患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经肛门Ⅰ期结肠拖出术适宜治疗3岁以内的短段型、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较经腹切口巨结肠根治术简单、安全,且达到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生儿外科的不断发展,新生儿时期开展的手术越来越多,尤其腹部手术更为常见,其中术后切口裂开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死亡率明显上升的因素。现就我院自1982—1987年对不同腹部疾病54例新生儿手术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儿,女,11岁。主因生后无肛门,阴部排大便11年入院。生后两天无排便,家属始发现无肛门。五天后阴部红肿、溃破而有大便溢出而住院。体检:外科情况:可见肛穴,位置正常,激刺肛穴,可见收缩反应。外阴发育基本正常,无阴毛。阴唇系带处,相当于舟状窝处有一瘘口,大便自此处溢出。周围组织炎性浸润,全身其它器管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先天性肛门闭锁舟状窝瘘。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时期可以发生胆囊炎胆石症,但是较少见。近日,我院收治2例,因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故需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B超应列为首选检查法。确诊后常需手术治疗。胆囊切除安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2岁。主因全身发黄2个月入院。患儿于2个月前时有哭闹不安,发烧,而后出现眼球及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发白,尿呈茶色,食欲差,偶有恶心,  相似文献   
17.
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地方寄生虫病。本院近年来发现小儿下肢软组织包虫病一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儿女性,5岁,坝上人(半牧区),于2个月前其母无意中发现小儿右侧大腿外侧有一肿块,生长迅速,无明显不适,曾在县医院穿刺出“米甘样”液,疑诊“寒性脓肿”,行抗癆治疗,经2月不见疗效并且肿物复现,转至我院。患儿半年前右大腿有外伤史,病后无皮疹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发育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颅五官端正,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发现。对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意见尚不统一。现将我院用内,外引流同时进行治疗巨大胆总管囊肿一例报告如下: 患儿女,11个月。主因黄疸,发烧、腹部肿块10个月,于1982年2月2日入院。足月顺产第一胎。母孕期无特殊记载。生后皮肤发黄,一个月仍不见消退,反而黄疸间歇性加重。食欲欠佳,偶有恶心、呕吐。反复发烧。大便色淡。尿呈茶色。其母无意中发现患儿上腹部有一鸡蛋大肿物;日趋长大,体质变差。来我院以阻塞性黄疸收住院。体检:38℃,P140次/分。精神淡漠,皮肤无弹性。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在淋结不大。颈软无抵抗。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整,心尖部可闻及Ⅰ级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33例人阑尾肌层生长抑素(SS)样免疫反应(-IR)神经。阑尾炎组25例(单纯组7例,慢性组6例,化脓组7例,坏疽组5例);对照组8例。结果:各组阑尾肌层中均有SS-IR神经分布,环肌层较多,各阑尾炎组SS-IR神经丛及神经细胞数密度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坏疽组SS-IR神经丛数密度较单纯组、慢性组减少(P<0.05)。本文结果提示:阑尾肌层SS-IR神经参与了阑尾炎的神经调理。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性,10岁,因精索睾丸鞘膜积液10年而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左侧腹股沟阴囊可能及椭圆形3×3×4cm囊性肿物,睾丸触及不清,压之稍有缩小,透光试验( )。在全麻下施行手术、采左侧腹股沟阴囊切口,切开鞘膜后可见少量淡黄液体,同时发现睾丸下极白膜连有一条索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